脖子上挂着相机、手里攥着选民证,78岁的沈致新昨天一早赶到位于曹杨新村的普陀区第十九选区第二投票站投票。这是他人生中经历的第13次人大代表选举。酷爱集邮的他,还将此前攒下的12张选民证一起带来,见证这一时刻。
昨天是上海市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工人新村、产业园区、医院、学校……万千选民在这一天投下庄严一票。一张张选票,凝结着满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见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据悉,本次换届选举涉及全市16个区、108个乡镇,将依法选出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1.4万余名。时间紧、任务重,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上海换届选举“跑出”高效率——从一个小程序到一张电子屏,数字技术贯穿始终,便捷高效的同时,也让选举工作“减负增能”。
为将来美好生活投出重要一票
1963年,20岁的沈致新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记忆虽有些模糊,“但大抵是很激动的”。后来的五十多年间,他一次不落地经历了所有的选举日。每次投票结束,他都会将选民证收集起来,放入塑料包里小心收藏。这次,他特地带上了之前收集的12张选民证一同前来——跨越50多年的13张选民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
从银发长者到白领青年,对他们而言,选举人大代表,更是为他们将来的美好生活投出重要一票。
上午9时许,39岁的白领青年王蓓蓓在公司“打卡”后,匆匆赶到曹杨新村投票站投票。“这不仅是行使民主权利,也代表着我们年轻人正回归社区。”作为居民代表,她曾参与过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讨论——飞线充电、老人“叫车难”……一个个民生话题屡屡抛出,也在一场场讨论中得到解答。 “只有从基层中来、回应民生关切,才能推动社区和谐、社会发展,一个国家才更有生命力。”这是她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
一个个流动投票箱,方便更多年轻白领就近投票
人户分离、人企分离……在这座超大型城市,高流动性代表着活力,但也为选举组织工作带来不少难题。凭借着多年积累下的基层党建网,上海在前期排摸、动员登记等诸多环节拥有了切实抓手。
上午8时,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内的流动投票站已开始运作。“入驻企业类型多样,工作时间各不相同,我们就按需定制了两个流动投票站。”市北高新集团党委副书记张颖解释,这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白领就近方便行使民主权利。
步入选举现场,墙上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数个红色投票箱一字排开,投票工作规范有序,现场氛围庄重热烈。不少年轻白领早早候在会场,仔细听取有关选举事项的说明。他们依次拿出选民证核验、领取选票,并在写票处认真填写,再走到投票箱前郑重投下一票。
聚能湾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海珏在现场遇到不少“熟面孔”,大多是此前频繁沟通联系的企业代表。对她而言,本届代表换届选举格外难忘。由于中小企业、初创团队在组织选举方面缺乏经验,尤其需要像聚能湾这样的“孵化器”介入帮忙。就这样,黄海珏带着团队一次次进入企业宣传、一场场见面沟通。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从选民登记等活动中明晰了自己的权利义务,深刻体悟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释义。黄海珏说, “这真的是一次温暖感人的选举。”
“数智大脑”不断集成,为选举工作“减负增能”
本次换届选举中,数字手段更显丰富。一个小程序、一张电子屏……“数智大脑”不断集成,既为选举工作“减负增能”,也让选民登记、情况摸排更加精确完整。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新上线的“换届选举云平台”成了各区、街镇在数据统计中的“最佳搭档”。
其实,回溯数字技术在选举过程中的应用,同样是一部“进阶史”。十年前,基层社区工作者还需手拿记事本挨家挨户敲门记录。五年前,他们手中的工具从笔和纸换成了身份证“扫描器”。虽无需手动记录,但仍要靠人力往返传输数据。如今,新应用上线,成功实现让“数据多跑路”。面对重登、漏登、错登等情况,系统还可直接通过信息后台比对,并将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
在此基础上,各区也纷纷展开探索。徐汇区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特别创新了“人大换届选民排摸”轻应用。工作人员从移动端直接调出选民信息后上门确认,再完成录入信息、电子签名等流程,后台所导出的“选民信息上传表”可直接用于“换届选民云平台”的选民登记上传。技术“加持”下,将数据采集转化为数据确认,手动数据录入升级为电脑批量生成。负责选举的工作人员不禁感叹:“数字应用也让信息登记更加准确,排摸效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