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37家大学、大院、大所在明月山脚下拔地而起。围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这里已建成科技研发平台40余个,导入各类高端人才800余人。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所集成电路领域国内领先的高校研究院入驻一个园区,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不仅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而且实现人才培养协同联合。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近年来,重庆市科技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育政策,深入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积极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科技人才事业凸显高质量发展势头。全市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 超过16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97602人/年。“两院”院士 16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 5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 61人、团队 12个,科技领域的“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35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255个。
优化项目“聚个为群” 推动人才梯度发展
发现新型抗乙肝病毒的小分子化合物,为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潜在靶点;全球首次证实乙脑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在重庆基础研究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研究成果不断。
在这背后是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系统支持。面向科技前沿,聚焦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 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
“基础研究增强的是原始创新能力,要让基础研究人员出成果不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重庆市科技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对此,基金项目设立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六大项目,让不同层级的人才有不同的项目支持,形成梯度。“我们通过优化项目设置,为人才发展搭好每一步梯子,不但让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梯队,也让人才发展步步有支撑。”
如面上项目瞄准科技前沿,重点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站博士后潜心科研、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上开展延续和深化研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立足科学前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系统性设计、高强度投入,带来的是基础研究人才创新实力的稳步提升。该负责人介绍,2020年,重庆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916项,直接支持经费 超过5亿元,数量和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首次申报就获重点项目 立项16项,直接支持经费 3740万元;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数量 连续4年在西部地区保持领先。
不仅仅面对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在科技型企业中,重庆市科技局也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项目,同样采取了梯度化模式,专注培育技术开发人才,助力企业提档提质发展。截至2021年7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 4222家和33353家,较2018年分别增长 71.1%和202.5%。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人才引育工作与科技研发活动深度融合,打通科研项目与人才项目实施通道。”该负责人介绍,人才最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据了解,重庆市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对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40岁以下、属于“增量”范围内的青年博士, “点对点”资助10万元、实施1项科研项目,研发自主决策、经费包干使用、流程线上运行。让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起步阶段就能得到支持,让他们在重庆能够潜心开展学科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
“一企一策”量身定制 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4月,新认定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出炉,依托联合微电子中心(CUMEC)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硅基光电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上榜。
作为一家成立只有3年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微电子中心发展十分迅速,它是全国首个能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去年5月,联合微电子中心宣布面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务,正在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推动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联合微电子中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据了解,联合微电子中心广泛汇聚海内外一流集成电路人才,团队规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业领军人才8人,高端研发及工艺人才15人。人才队伍中,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四成。
重庆高新区联合微电子中心,技术人员在硅基光电子实验室测试硅光芯片。图 | 重庆日报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为何这么多人才纷至沓来?这背后的秘密就是 “一企一策”的人才政策支持。“一企一策”是为重点企业集聚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量身定制人才“政策包”。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人才是创新的源动力,“一企一策”重点支持企业集聚致力于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未来科技人才;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的战略科技人才。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关注企业创新难点痛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帮助企业集聚科技人才和团队,解决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
“我们充分地给予自主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该负责人介绍,在“一企一策”的支持企业中,对于“项目支持谁”,由用人单位说了算,将人才识别、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决定支持的企业;对于“科研怎么搞”,由科技人才说了算,市科技局定向支持科技人才的科研项目,在考核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项目组成员。
目前,“一企一策”正在惠及企业和科技人才。除了集成电路领域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康佳光电研究院等重点企业都已享受“一企一策”人才政策支持。
优化服务链条 打出政策组合拳
今年5月,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揭牌成立。该公司由重庆理工大学相关37项专利评估作价1亿元,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围绕前者20年磨一剑的一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纳米时栅技术,打造 “科学装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三合一平台。
“一项成果走出实验室,并不容易,这条转化的路走了十年。”重庆理工大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重庆理工大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林琳说,纳米时栅作为超高精度超高分辨力的位移传感器可用在高档数控机床、芯片加工设备上,替代进口,降低成本。不过成果转化面对市场,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经验,一直屡屡受挫。2019年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另一方面建立了一支专业技术经纪人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商务谈判、法律咨询、协议拟定等全链条服务,终于促成了这次成果与应用的顺利“联姻”。
人才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供给。近年来,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以实现“有权化”、到“愿意转”、再到“有人转”为主线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和制度设计,重庆市科技局就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下放、转化收益激励、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等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今年6月,重庆市科技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 《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出台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具体问题的24项措施,为疏解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现实“堵点”再添助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常态性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举办 2021年重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峰会,1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大会现场签约;开展 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中科院科技成果助渝高质量发展行动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举办活动超110余场,实现200余项成果在渝落地转化。
2021年重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峰会
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的应用政策供给只是“服务链”中的一个维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重庆市科技局针对人才在创新创业上的需求,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系统,多维度的“服务链”。
在创业融资上,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 累计为7408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26.43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89.09亿元;组建政府引导基金, 累计组建子基金92支、基金规模292.98亿元,投资项目1406个次、投资金额177.15亿元,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198家(次)。
为提升人才创新服务能力,实施“兴园兴企兴乡村”行动计划,搭建高层次人才与科技园区、一线科研人才与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人才与乡村的对接平台,助力科技人才施展才华。
下一步,重庆市科技局还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大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为积极并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有力的聚智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