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高端半导体、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增长迅猛,加快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应用日益深化,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促进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20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5%,集成电路、电子零部件、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上市企业研发支出增速均超过20%;规模体量不断壮大,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22万亿元,手机、计算机、彩电、面板、光伏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稳步升级,集成电路、显示器件、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等高端产品发展迅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基建快速推进,对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的改造提升作用日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光伏、新型显示、现代通信、智能终端、半导体、大数据和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等优势产业持续向好,人工智能、区块链、前沿性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政、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力度不断加大。
1.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912亿元,较2015年增长54.1%,年均增速9.0%;入统企业达到767家,较2015年增加180家,增长30.7%,其中,17家企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和国外证券所等上市。
2. 创新体系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省电子信息领域共建有423个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是2015年2.4倍,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41家,入统企业省级研发平台拥有率达到35%;行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4.1%,是2015年2.2倍;中国电科十三所、五十四所、中船重工七一八所等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入统企业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4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5700项。
3. 优势企业不断壮大。云谷(固安)科技柔性面板稳定量产,产品技术国内领先,诚志永华液晶材料国内龙头地位不断巩固,中船重工七一八所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六氟化钨等电子特气综合供应商,河北圣昊芯片检测机技术国际领先,打破国外封锁。维信诺、阿里巴巴、腾讯、华讯方舟、浪潮、软通动力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发展。晶澳太阳能、东旭集团、风帆公司、乐凯集团4家企业连续多年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移系统集成连续3年入围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
4. 集群化水平稳步提高。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张承廊大数据走廊初具规模,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180万台;承德(大数据)、张北(数据中心)、廊坊(电子信息)、邢台(光伏)等7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总规模55.6%;固安新型显示、鹿泉光电与导航等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二)主要问题
1. 整体规模偏小。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0.86%,全国排名第18位,仅相当于广东的3%、江苏的5.5%、安徽的36.6%、河南的39.4%。
2. 产业链条偏短。主导产品多集中在基础材料、器件等产业链上游,缺乏拉动作用明显的整机类产品和龙头企业。在新型显示领域,缺少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手机、电视、电脑、车载显示、商用显示等终端;在通信领域,缺少对产业贡献度大的服务器、基站设备、网络交换机等。
3. 创新能力偏弱。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仅4%,与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8%存在较大差距。创新体系不完善,持续投入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少国内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和知名高校,引才用才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面临形势
当前,河北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高质量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叠加实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局起步,为河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无限势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汇聚全球IT资源、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了便利条件;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重大平台作用不断显现,我国唯一以数字经济命名的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落户河北,成为展示国内外数字经济最新成果、促进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世界级平台,为河北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重新布局,大型跨国企业或将考虑将产能转移至我国等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为河北承接相关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新发展机遇,广东、上海等长三角、珠三角省市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头号工程,河南、山西等周边省份倾力发展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竞争态势加剧,为河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做优做强光伏、新型显示、现代通信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等特色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构建“一核(雄安新区创新引领及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两区(石廊电子信息重要增长区)、三带(张承秦大数据和软件发展带、保邢邯光伏与电子材料发展带、唐沧衡数字化转型发展带)”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1. 创新引领,统筹布局。把握雄安新区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创新驱动体系,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2. 区域集聚,特色发展。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各地资源要素、产业政策等优势,推动产业深度集聚,培育一批技术领先、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突出、优势互补、配套便利、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3. 完善链条,优化生态。以数字化、智能化、终端化、链条化为主攻方向,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新型显示、光伏、现代通信等优势领域集中发力、联合攻关,着力构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4. 开放共享,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优势产业领域深度合作。实施更加主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高效利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合作发展、共赢发展。
5. 需求驱动,以用促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新兴需求,扩大芯片器件、终端整机、工业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有效供给,丰富应用场景,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构建技术、应用和产业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光伏、新型显示、大数据和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拥有一批带动作用大、竞争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一支创新力强、特色突出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队伍;构建创新驱动有力、要素供给高效、特色集聚明显、产业生态优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1. 产业规模大幅跃升。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相关上市企业达到25家。形成光伏、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超600家。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柔性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重点区域带动明显提升。雄安新区进入快速发展期,对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作用持续增强。石家庄、廊坊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率先突破千亿产值,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增长极。张家口、保定、邯郸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为产业发展输出新动力。
4. 新基建支撑保障有力。5G基站数量达到15万个,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有效覆盖。数据中心布局和建设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心在线运营服务器超300万台,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小于1.3。建设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库,形成“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四五”主要预期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2年 |
2025年 |
产业发展 指标 |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912 |
3000 |
5000 |
行业研发投入强度(%) |
4.1 |
4.5 |
5.0 |
|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家) |
423 |
500 |
600 |
|
电子信息领域上市企业*(家) |
15 |
18 |
25 |
|
主营收入超百亿企业(家) |
4 |
6 |
10 |
|
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 指标 |
5G基站数(万个) |
2.3 |
7 |
15 |
数据中心在线运营服务器(万台) |
180 |
260 |
300 |
|
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 |
1.4 |
1.3 |
<1.3 |
|
省级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个) |
11 |
>13 |
21 |
|
*注:上市企业指在国内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和国外证券所上市企业。 |
三、发展布局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部署,统筹雄安新区、张北地区“两翼”协调发展,结合各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加快深度集聚,推动形成“一核、两区、三带”产业新格局。
(一)雄安新区创新引领及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抓住雄安新区汇集国内外重要技术创新资源,加快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重大机遇,依托河北自贸试验区雄安片区,探索总部在北京,子公司、创新中心在雄安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超前布局太赫兹、认知计算等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雄安数字交易中心、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雄安园区建设。搭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动5G实验室、未来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在雄安布局,推进雄安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创企业加速落地,强化电子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尽快形成对全省辐射溢出效应,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引领及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二)石廊电子信息重要增长区。充分发挥石家庄、廊坊区位、人才、政策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重点优势产业。石家庄依托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鹿泉经济开发区等,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及系统、卫星导航、新型显示、半导体等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普兴电子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小镇。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重大平台,高标准建设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廊坊依托京南•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三县等合作承接平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配套材料、面板及模组、显示终端制造工艺水平,发展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终端,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推动有源矩阵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及模组升级改造、电子级8英寸硅片等重点项目建设。2025年,两市产业规模总量超2000亿元,成为支撑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张承秦大数据和软件发展带。充分发挥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用好能源、气候、自然冷源、网络设施等要素条件,推进京津冀数据中心协同建设,积极承接软件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培育壮大智能服务器、高效制冷节能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布局建设一批超大型数据中心。以绿色化、园区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发展。持续提升怀来、张北、承德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能级水平,建设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张北云计算基地、承德“京北数谷”、秦皇岛软件新城等。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体系京津冀枢纽节点和腾讯怀来东园云数据中心、中联云港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等建设。2025年,建成集“硬件+软件+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四)保邢邯光伏与电子材料发展带。依托区域现有基础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提档升级。保定培育发展半导体材料、太赫兹芯片与器件、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邢台发挥光伏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硅棒硅锭、电池及组件、专用装备、电站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的光伏研发制造基地;邯郸重点发展电子特气、计算机耗材等,培育发展复印机、打印机等自主可控计算机外接设备和产品。提升邢台(光伏)、邯郸(军民融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汉光耗材产业园、中船重工七一八所特种气体研发生产、雄富光电显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2025年,建成产业链条完整、区域配套便利、智能化水平高的光伏与电子材料产业带,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五)唐沧衡数字化转型发展带。以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的唐山、沧州、衡水为腹地,选择发展基础好、市场需求迫切的钢铁、石化等细分领域,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以市场育产业、以应用促发展,重点发展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APP、公共服务平台等,促进大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投资落地,培育壮大物联网终端、智能家居、印制线路板、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推进智能5G产业园、中国雄安(衡水)超算中心、中侨•中湖国际数字产业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对工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赋能作用。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
四、发展重点
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光伏、新型显示、现代通信、智能终端、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围绕自主可控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产品;培育壮大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信创产业,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前沿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抢抓布局,培育新的制高点。
(一)光伏产业。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石墨烯等关键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晶硅、薄膜电池及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支持等离子钝化技术、全背结技术、分布式多元复合储能等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培育发展异质结(HJT)、N型双面(BiFi)等高效晶硅电池,促进层压机、铸锭炉和单晶炉等专用设备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晶澳太阳能4GW电池片、晶龙新能源6000吨单晶棒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工业园区、公共设施等领域开展智能光伏应用试点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光伏优势产能“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国际市场。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专栏1 光伏产业发展重点 |
强链:重点发展超薄光伏玻璃盖板(背板)、超白压延光伏玻璃、导电发电用靶材,以及大直径、底厚度、高转化率硅片等基础材料;高转换率、长寿命的大尺寸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大容量高效铸锭炉和单晶炉、多线切割机、基于一埚多棒(RCZ)技术石英坩埚、新型高端层压机等关键专用设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市场优势地位,做大做强。 补链:培育发展高纯度、高导电性低温银浆,减反射膜、金刚切割线、高透射率高阻水性EVA等封装胶膜等材料;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新型薄膜、异质结(HJT)、背电极接触(IBC)、钙钛矿等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高密度封装组件,以及具备实时数据传输与监测、单体大功率跟踪(MPPT)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在线分析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自动焊接机、全自动注胶组框一体机等设备,补齐短板弱项。 延链:重点发展高集成度、智能化的大型光伏电站系统,“就地消纳”分布式建筑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光伏一体化电站;具有监测数据采集、监控、故障检测处理等功能的智能光伏发电监控系统;基于云平台的能量管理系统与实时在线仿真软件,提供智能化、高安全性电池储能集装集成系统;太阳能背包、衣物、太阳能无人机、快装电站等移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
(二)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显示基础材料、面板及模组、显示终端等,构建全产业链条。提升薄膜晶体管液晶(TFT-LCD)材料、玻璃基板等基础材料技术水平,推进中小尺寸液晶模组、有源矩阵发光二极管(AMOLED)柔性面板及模组等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手机、智能可穿戴等显示终端,积极布局微米级发光二极管(Micro-LED)等新型技术研发,力争取得关键突破。扩大显示在家电、汽车、新型消费类电子、仪器仪表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建立京津冀新型显示材料和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提升联合攻关能力。加快实施雄富光电(成安)智能终端及液晶显示触控模组、秦皇岛鸣歧科技多触点电容式触摸屏等项目。建设石家庄液晶显示、廊坊柔性显示、辛集配套应用等特色产业链集群,加速产业集聚发展。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京津冀区域新型显示先进制造业集群。
专栏2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重点 |
强链:做大做优液晶中间体,高分辨率、快速响应扭曲向列/超扭曲向列(TN/STN)、TFT-LCD液晶材料,6代液晶玻璃基板及成套设备、高纯三氟化氮、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TFT-LCD用彩色光刻胶、阵列极彩膜用光刻胶,铝、铜、钼、氧化铟锡等溅射靶材,玻璃盖板,薄膜晶体管(TFT)级三醋酸纤维薄膜(TAC)、增亮膜、复合膜等;第六代柔性AMOLED面板及模组、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单色液晶模组等,形成规模优势。 补链:围绕AMOLED、液晶面板区域配套,培育发展光致抗蚀干膜、OLED高阻隔封装膜、低温多晶硅用光掩膜版、精密金属掩膜版、显示驱动芯片、偏光片等基础材料;布局印刷显示、量子点显示、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LED)等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取得突破。 延链: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机,以及车载显示、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智能可穿戴、飞机仪表、智能仪表等显示终端,延伸产业链条。 |
(三)现代通信产业。面向下一代互联网改造升级和大规模商用,重点发展基于IPv6和5G商用的高端传感器、晶体振荡器、通信导航芯片、光通信器件、光机电集成微系统、信息网络设备和信息终端产品,做大做强应急通信、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等专网通信设备及系统。提升专用通信芯片设计水平,推进太赫兹芯片、射频前端芯片、智能终端芯片等研发和产业化。突破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等关键技术,推进北斗导航、专网通信在智慧养老、车辆监控等领域应用。加快实施邢台赛特斯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园、廊坊中视科创园、河北博威5G通信用GaN基站功放产业化等项目。建设石家庄通信芯片与器件、廊坊通信终端、秦皇岛通信软件等特色产业集群。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专栏3 现代通信产业发展重点 |
强链:发展壮大超高速、超低损耗、低成本光纤光缆,电工级聚丙烯电容膜、高性能光纤预制棒,高频高速、低损耗光纤连接器,5G通讯用高频高速、高密度印制线路板;5G通信滤波器芯片、卫星导航射频接收芯片、5G射频前端芯片、射频识别(RFID)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小型智能化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GaN功率放大器;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轨道交通指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北斗导航终端等,扩大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补链:围绕短板弱项,大力发展高速调制器芯片、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5G基站用射频前端套片及模块、光波分复用器等芯片器件,引进基础软件、电子地图、网络路由器、网络交换机、智能网关、网络安全设备、应用和存储服务器、大规模天线系统等软件和设备企业。培育发展宽/窄带融合基站和终端、专网通信终端、小口径卫星通信(VAST)终端、卫星移动物联网终端,以及具备联网计算功能的消费类终端。 延链:加快5G通信在经济社会领域融合应用,推动专网通信、北斗导航设备及系统在轨道交通、民航机场、智慧海洋、水利气象、政府应急等领域应用。 |
(四)智能终端产业。把握终端智能化和信息消费快速增长趋势,支持石家庄、廊坊、邯郸等有条件的地市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智能终端产业联盟,构建日益完善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模式。发挥河北新能源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车载显示屏、车载娱乐系统、车载雷达等汽车电子产品,强化区域配套能力。举办智能终端为核心的高峰论坛和信息消费体验周等活动,引导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
专栏4 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重点 |
技术研发:推进终端整机与信息消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加快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VR/AR等关键技术在手机、平板、智能可穿戴设备、导航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终端应用,提升终端智能化水平。 消费类产品: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个人与家庭类产品;智能轮椅、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拐杖等养老类产品;智能车载导航、智能车载娱乐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等车用类产品;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头显等可穿戴产品。 行业应用类产品:智能水表、电表、燃气表,智能飞行仪表,智能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健康监护仪器等仪器仪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数控机床和成套设备;智能3D打印、智能增材制造、智能专用加工等智能装备。 |
(五)半导体产业。坚持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原则,支持砷化镓、电子特气等扩大规模,加快6英寸碳化硅衬底、8-12英寸硅外延片提升良品率。依托驻冀央企和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美泰科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同光晶体碳化硅衬底、森思泰克毫米波雷达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衬底、外延、器件全产业链,支持中国电科十三所创建国家级半导体创新中心。支持石家庄、邢台等地围绕表面处理工艺培育引进先进配套企业,加大环保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高端传感器、微波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推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功率芯片等研发及产业化。依托长城汽车等终端应用龙头,加强与百度等深度合作,加快发展车规级芯片,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引进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知名企业,配套发展贴片机、划片机等专用设备。建设世界规模最大邯郸肥乡电子特气研发生产基地。2025年,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专栏5 半导体产业发展重点 |
强链:持续壮大8英寸电子级单晶硅片、2英寸砷化镓/锗单晶衬底、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6/8英寸硅外延片;高导热、电绝缘、低损耗、无铅环保陶瓷封装材料;扩大高纯六氟化钨电子特气等产业规模,提升良品率。加快6英寸以上碳化硅、氮化镓外延片及12英寸硅外延量产化进程。加快发展卫星通信芯片、射频芯片、光通信芯片、北斗导航芯片、高端传感器芯片等芯片器件,以及内圆切割机、曝光机、划片机、裂片机等专用设备。做优做强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高端传感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高电压电路、微波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 补链:重点发展太赫兹芯片、人工智能(AI)芯片、微控制器芯片、存储控制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安全控制芯片、智能卡芯片、物联网芯片等研发设计;氮化铝(AlN)单晶衬底、氮化铝(AlN)多晶复合衬底、光刻胶等基础材料,加快产业化步伐。 延链:引进晶圆级(WLP)、3D堆叠、系统级(SiP)等国内外集成电路封装企业,MEMS探针等先进晶圆级测试企业,推动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及材料产业化,形成与制造、设计环节发展相适应的配套能力。推动车规级芯片、功率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突破,带动以功率半导体(IGBT)、整车控制、电控系统等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 |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围绕自主可控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以及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的嵌入式软件。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互联网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支持秦皇岛市举办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打造秦皇岛软件新城。推进石家庄联东U谷科技创新园、京北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承德亚联金融云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电子商务等领域融合发展。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专栏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重点 |
工业软件:依托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软件企业,开发一批适合河北发展需求,具有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的工业软件,建设相应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配套体系。 应用软件:支持面向金融、交通、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需求,开发无人驾驶、5G、卫星导航、智能城市等应用软件系统,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电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综合位置服务等业务发展。 平台软件: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展需求,加快钢铁、石化、建筑、轻工等传统行业数据分析、交易、监测预警等平台类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形成生态集聚效应。 嵌入式软件:面向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控制、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环境监测、智能仪器仪表、专用装备等领域,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等嵌入式软件研发,推动实时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等应用,提高产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嵌入式软件技术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支持研发安全稳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平台。 安全软件:围绕IPv6、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安全等开展技术研究,培育发展病毒查杀、防火墙、数据恢复、网络安全管理、云安全管理等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 |
(七)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强化京津冀数据中心协同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向张承大数据产业基地集聚,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行业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组建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应用研究机构,推进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和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引进培育一批数据开发、硬件制造企业,形成完善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开展“东数西算”示范工程,深化东西部算力协同。推动建设数据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推进香河华海云谷云计算数据中心、秦淮数据总部基地、腾讯怀来数据中心、百度定兴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在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领域创新应用。2025年,数据中心在线运营服务器超300万台,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专栏7 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重点 |
数据中心: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鼓励依托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规范有序建设一批支撑服务工业、农业农村、教育、旅游、生态环境、交通、金融、电力等行业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要符合省数据中心区域布局规划和绿色低碳要求,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小于1.3。 数据交易:加快推进中国雄安数字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规则、标准合约等标准体系,完善大数据交易安全保障制度。 “大数据+”应用:加快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张家口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承德大数据小镇、华为廊坊云计算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医疗、教育、交通、城镇现代化建设等领域创新应用,打造50个以上大数据应用示范场景,培育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企业。 |
(八)物联网产业。建立窄带物联网(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雄安新区、唐山等重点地区率先推广NB-IoT应用,推动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建立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网络化、智慧化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在传感器、核心芯片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规模优势。重点推进河北申科电子科技园、唐山网营物联网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各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
专栏8 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 |
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深化4G网络覆盖,支持Cat1发展;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县级及以上城区实现普遍覆盖;构建NB-IoT、4G、5G协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物联网。 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跨域协同等新兴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智能传感、先进通信、边缘计算、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物联网检测认证等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 应用示范:深化物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产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业数字化;推动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等领域治理智能化,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快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生活智慧化领域应用;打造一批应用标杆工程,健全物联网产业链。 |
(九)信创产业。依托中国电科十三所、中船重工汉光科技等骨干企业,支持石家庄、邯郸围绕芯片、传感器、终端设备等信创产业细分领域强化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产品。以应用为牵引,倒逼技术成熟和产品迭代,围绕智慧城市、能源、金融、电力、通信等关键领域,推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云服务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提升产业自主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适配为支撑,促进软硬件产品与应用市场精准对接,加速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增强软硬件适配能力。组建信创产业联盟,打造富有活力、生命力的创新生态。以园区为依托,支持石家庄优化产业环境,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适配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打造信创产业集聚区。
(十)未来产业
1. 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京津冀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设“互联网+”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突破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AI)关键技术。发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知识处理等智能系统,培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一批量大面广的新型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深化与华为合作,推动建设廊坊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京津冀人工智能算力新高地。实施“AI+”计划,推进AI+农业、工业、教育、金融等创新应用,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建设雄安开放式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保定、沧州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专栏9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 |
技术研发:建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行为识别、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突破,开发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应用广、带动作用强的人工智能产品。 生态建设: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国产化研发创新平台、创新应用孵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提供技术支持、成果孵化转化、测试认证、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构建数据驱动、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产业新生态。 应用示范: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种植养殖、在线教育、无人驾驶、工业制造、金融、安防、商务、物流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创新应用,助力疫情防控。 |
2.区块链产业。围绕构建联盟链、公有链,建立产学研创新机制,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试验,突破安全隐私、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一批关键技术。推动自主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区块链基础服务、测试认证及技术测评平台,为区块链技术研发提供支撑。实施“区块链+”计划,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物流、医疗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有效解决身份精准识别、数据实时存储、信息全链条共享等问题,提高应用领域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推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10 区块链产业发展重点 |
技术研发:强化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共识机制等区块链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区块链拓展架构等核心底层技术,着力解决链上链下问题。提升河北雄安区块链实验室建设水平,打造区块链研究与应用新高地。 生态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区块链高端人才和优秀企业,加速培育本土区块链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区块链孵化器和实训基地。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区块链“名品”。建设区块链开源社区,围绕底层平台、应用开发框架、测试工具等,培育一批高质量开源项目,构建区块链发展新生态。 应用示范: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工业制造、金融、电子政务、公益事业、医疗健康及供应链管理、征信、产品溯源、数字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产品数据可视化、流转过程透明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追踪溯源,提升管理服务水平。2025年,在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
3. 前沿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雄安新区、驻冀央企研发创新优势,大力引进一批国际领先研发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超前布局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6G等前沿技术。
柔性电子。支持石家庄、廊坊、秦皇岛等市依托骨干企业开展导电纺物、石墨烯、纳米银线、柔性线路板、柔性玻璃基板、柔性显示基板、柔性封套连接材料、柔性版印刷导电油墨、功能膜等柔性电子材料技术研发,发展滤波、传感、数据存储等新一代柔性电子元器件,加快建设应用场景,促进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卫星互联网。依托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等驻冀央企,加快卫星载荷、相控阵天线,船载/车载/机载/手持地面终端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支持卫星网络和运营平台建设,推动卫星网络与5G网络、地面设备和运营服务全链条互联互通。
量子信息,支持开展基于光量子探测的激光通信、量子密钥分配、量子机密共享等技术研究;太赫兹,推进太赫兹高功率可控发射器、关键元器件产业化进程,开展太赫兹技术在质量检测、医学成像、无损检测、安全检查等领域的应用;6G,把握5G商用推进与6G研究布局之间承接关系,支持开展无线能量传输、自由空间光通信、基于超材料的大规模阵列天线的小型化与集成化等6G关键技术研究,谋划推动芯片、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五、主要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依托中央驻冀院所、高校以及省属重点骨干大学、龙头企业,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联合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划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研究院,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来冀办学或设立科研机构;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专项,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基础材料、专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5G/6G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制高点”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中央驻冀科研院所和京津成果在冀转化,打造一批标杆性、示范性企业。发挥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作用,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全链条、规范化服务。
(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实施产业基础提档升级,加快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以半导体、新型显示、通信导航、工业基础软件等为重点,改进液晶材料、OLED材料、碳化硅、高端靶材、电子化学品等电子基础材料,半导体芯片与器件,以及划片机、光伏层压机等专用设备制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改善传统工业软件性能,推动在重点领域国产化应用。强化基础技术研究,补齐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短板,鼓励企业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2025年,芯片器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基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重点产品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提供有力支撑。
(三)稳固提升产业链条。在光伏、新型显示、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梳理上下游优势企业,精准定位产业弱项,分类施策。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链领军企业,围绕芯片和元器件、关键设备、工业软件等重点环节,实施一批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链“强点”、补上产业链“断点”、延长产业链“用点”,推动产业链体系化、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推动产品互信互任和知识产权共享,增强产业链韧性,形成更富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25年,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家以上,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融入京津冀区域内循环。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依托雄安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区、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等承接合作平台,强化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合作,巩固优化半导体、新型显示、大数据等一批上下游关联度高、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技术产品区域配套便利化、高效化水平。围绕应急保障、交通物流、养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协同推进三地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构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
(五)强化新基建赋能支撑。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布局,鼓励通信、电力等基础资源共享,构建高速、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2025年,建成5G基站15万个,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有效覆盖,推动5G与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融合应用。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动在工业园区的普遍应用,到2025年建设1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库,形成“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形成张家口、承德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和廊坊、保定等若干个数据中心集聚区,2025年数据中心在线运营服务器超300万台。推进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建设,打造“边缘计算、云计算、超算”三位一体相融合的城市计算体系。
(六)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培育一批链长、群长、盟长,壮大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队伍。加强对企业上市培训辅导,推动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省内优势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等,加大外部领军企业引进力度,壮大省内百强企业队伍。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快速扩张规模,成为行业旗舰。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行业龙头开展深度合作,催生一批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大中小融通协调发展、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共生共赢的企业成长格局。2025年,规模超百亿元重点企业达到10家,省级“单项冠军”达到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
(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在新型显示、现代通信、半导体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专项,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以工艺、装备、产品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面向传统优势行业,实施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强化适配性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品研发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项目清单管理,建立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台账,强化项目储备,形成重大项目开工一批、续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强示范引领,在大数据、物联网、5G等领域,组织实施试点示范,丰富应用场景,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八)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坚持对外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重。加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省份、国家和地方重点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围绕发展重点,搭建招商信息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形成重点招商目录清单,大力实施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集中在软件、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等重大平台,促进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借助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京张“中国数坝”峰会、张家口怀来官厅湖“数聚会”等省内重大活动,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合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指导各地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评估、督导,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排兵布阵、层层压实责任,加快推动本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省数字经济联合会、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改造(电子信息)专项资金,以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等专项资金(基金)支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科技研发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支持力度,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省工业技改引导股权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产业发展。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省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完善要素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加大创新券实施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拓展融资渠道。优先将投资较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对实行多回路电力保障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园区)内的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等重点大数据企业(项目),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用。
(四)壮大人才队伍。依托燕赵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围绕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支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端人才和团队来我省创新创业,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服务。推动省内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鼓励产教融合,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实用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形成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队伍。
(五)提升监测水平。搭建全省统一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平台,建立重点联系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入统企业3个清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行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通报制度,对主要指标细化分解,责任到市,开展“月通报、季督导、年考核”,压实各方责任。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监测分析,及时把握市场、原材料、资金等动态情形,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支持开展CMMI认证、DCMM评估推广,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运行监测水平。
(六)优化产业生态。统筹好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以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曹妃甸化学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围绕电镀、镀黑锌和镀铬等元器件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加大环保治理和支持力度,培育本地优势潜力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配套企业,大幅提高本地化产业配套能力。鼓励基地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及服务机构合作,围绕产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样品试制等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励机制,构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管理人才等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开展“三创四建”和“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深化领导包联,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台账,坚持问题导向,因企施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法规和做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