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苏州全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政策体系更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产业创新水平更高,创新生态环境更优,为经济社会发展强力赋能。2021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68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创新实力持续提升,去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7%
近年来,苏州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苏布局。2021年,苏州获批“一区两中心”,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到来,让苏州成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
2021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7%,比2016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2.73%提高到2021年的预计3.8%。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苏州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6年的32.5件增加到2021年的66.9件。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苏州市。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165家
苏州海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位于苏州高新区,是一家专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产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核心设备。成立三年来,海鹏科技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及开发,鼓励团队创新试新,研发中心面积800平方米,专职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0%。在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之际,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依托人才及政策优势,将公司打造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先进科技型企业,打造新能源行业的知名品牌,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苏州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等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梯队。2021年末,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165家,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认定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157家(公示数),拥有“瞪羚”企业5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42家,涌现出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旭创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创新领军企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苏州全市人才总量由2016年末的244.2万人增加到33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分别为82.4万人和32万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总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五年来,新增省“双创人才”553人、累计达1236人,连续15年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人才921人,累计达2233人。
苏州外籍人才多,一直是全国海外引智工作的标杆。苏州持续鼓励外籍人才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海外智力支撑。苏州连续十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2021年末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620人,1666名海外专家入选“海鸥计划”。
创新载体不断壮大,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193家
面向战略需求,苏州高标准全域推进总投资200亿元的姑苏实验室建设,首批立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29项,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企业出资额达6亿元。
近年来,苏州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姑苏实验室获批江苏省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获批“十三五”国家科教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八个超算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完成论证,成为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立项项目。
苏州持续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2021年与清华大学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围绕共建清华—苏州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引领行动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合作,在完善组织架构、突出聚焦和引领、强化分类管理等方面,创新运行模式和机制,着力打造校地合作全新范本。与河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在相城区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
近年来,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中科苏州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龙头型“大院大所”相继投用,签约共建中国科技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
苏州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做优做大做强。2021年末,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19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340家,院士工作站达24家。全市拥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7家,累计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7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