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专家解读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

新高考综合改革助推高校人才选拔 四川大学副校长 梁斌 四川积极借鉴前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

新高考综合改革助推高校人才选拔

四川大学副校长 梁斌

四川积极借鉴前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该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启动,2025年整体实施,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四川大学作为四川省属地高校,高度关注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我相信四川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必将推动高校人才选拔工作。

具体来讲,四川省作为第五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方案突出物理、历史的基础性学科作用和高校专业选才的基本要求,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不再区分文、理科;“1”为在物理、历史2门选择性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众所周知,物理和历史在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高中学习物理或历史是为进入高校学习自然学科或人文社会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所以首选科目能确保物理和历史的选考人数,保障高校专业招生质量;“2”是按照高考招生要求和个人兴趣,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考试科目组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综和理综组合,由2种组合变为12种组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川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四川方案一方面不再拘泥于固定科目而使得考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文理,学其所好,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选考恰恰可以为报考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突出了多样化选才的价值导向。

第二,录取批次上,四川方案通过减少录取批次,一方面可以增加考生同一批次选择的余地,避免考生因批次不同而被人为分出“档次”,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提供更为公平的招生平台,使绝大部分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招生录取,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四川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志愿投档模式的改革,实行“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院校专业组”就是将一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若干个专业合成一个组,每个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一所院校可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投档录取。每个学校不再只有一个提档线,而是有多个提档线。考生可以在符合选考要求的情况下,填报适合的专业组,组内又填报心仪的专业,考生选择的余地更大,被调剂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对于高校而言,“院校专业组”的志愿模式要求高校更为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组,便于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精准地选拔人才。

  “院校专业组”的优势在于:第一,能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设置模式,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考生按专业组投档后,符合条件的,可在该专业组内进行调剂,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和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学其所长,录其所长”。二是符合高等学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要求。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的需要,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能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三是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使高中学校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招录和培养也必将做出相应改变。高考综合改革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突破固有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胆尝试。作为招生主体,高校在此次高考综合改革中被赋予自主确定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权力,也在推动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对每个具体专业提出选科要求。作为招生主体,高校需要不断审视和更新招生理念,提升招生能力。加强教学改革与录取改革的配合,继续用好高校招生自主权,统筹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独具“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招生录取方案。

继承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对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认知与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长 田间

现行的普通高考制度为国家建设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存在缺乏选择性、偏重智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而饱受诟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川省作为第五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发布的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既关注了现实条件,又放眼于未来发展,实现了现实性与前瞻性统一;既继承了历史经验,又体现了制度创新,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既强调了自主设计,又突出了开放吸收,实现了自主性与开放性统一;既做到了综合施策,又促进了协调发展,实现了综合性与协调性统一。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改革背景而言,方案契合了发展现状、区域形态和国家意志。四川地域广阔,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后工业化、工业化和前工业化形态并存,农耕文明与信息化、智能化并存。教育如何与现在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如何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四川省的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较好地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既有合格考,又有选择考,尊重了不同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又提供多种组合的选择,体现了国家意志,尊重了个性发展;兼顾了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国家选才、高校选生、考生选科的需求。

就方案本身而言,方案起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作用。“3+1+2”方案充分汲取了前面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经验教训,强调高中的基础性与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与学科共性,注重教育规律与国家需求,真正起到立德树人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理想、自我认知、社会理解、学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多元选择,高校根据人才培养规律,提前发布选考科目要求,增大了高校与学生选择的匹配度,真正起到了服务选才的作用;四川2010年宣布进入新课程改革,因高考评价制度未随之跟进,仍然沿用文理分科的高考方案,选课走班一直处于学校自发探索阶段,虽然在高考命题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但教学组织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本次发布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将从评价制度上有力地促进新课程改革,有力地推进学校因地制宜,实施选课走班,真正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

就基层学校而言,方案需要结合国情学习政策,结合省情研究方案,结合校情细化实施。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不偏不倚地把握改革的精髓,避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方向走偏、道路走错;二是认真研究《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充分了解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规定,准确把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排、成绩构成、选考要求、录取方式等具体要求,不仅熟悉方案的具体内容,也要了解方案的背景前景;不仅知晓方案设计的整体思路,也要明白方案的详细细节。三是因校制宜制定学校具体实施方案。四川是全国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作为基层学校,一方面,前期为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使用,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高考综合改革先行省份学校的成熟经验,从容地迎接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当然,新高考方案虽然不是教育制度另起炉灶,但在一定程度上算翻天覆地的变革,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与之匹配,需要要素重选,资源重配,流程重造,机制重建,机构重设,人员重组,评价重构,环境重塑。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按照“3+1+2”方案制定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细则,优化了选课走班方案,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进行了学生发展指导探索;确定了行政班与选课班并存、班主任与导师制并行、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并举、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重的机制;进行了学生选课走班模拟,对课表编排、场地安排、学生选课指导、课时潮汐性流转、教师结构性调整、评价体系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软件支撑等关键环节,制定了细化措施。争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让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在我校顺利实施。

新高考综合改革助推高校人才选拔

四川大学副校长 梁斌

四川积极借鉴前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该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启动,2025年整体实施,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四川大学作为四川省属地高校,高度关注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我相信四川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必将推动高校人才选拔工作。

具体来讲,四川省作为第五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方案突出物理、历史的基础性学科作用和高校专业选才的基本要求,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不再区分文、理科;“1”为在物理、历史2门选择性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众所周知,物理和历史在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高中学习物理或历史是为进入高校学习自然学科或人文社会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所以首选科目能确保物理和历史的选考人数,保障高校专业招生质量;“2”是按照高考招生要求和个人兴趣,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考试科目组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综和理综组合,由2种组合变为12种组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川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四川方案一方面不再拘泥于固定科目而使得考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文理,学其所好,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选考恰恰可以为报考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突出了多样化选才的价值导向。

第二,录取批次上,四川方案通过减少录取批次,一方面可以增加考生同一批次选择的余地,避免考生因批次不同而被人为分出“档次”,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提供更为公平的招生平台,使绝大部分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招生录取,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四川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志愿投档模式的改革,实行“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院校专业组”就是将一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若干个专业合成一个组,每个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一所院校可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投档录取。每个学校不再只有一个提档线,而是有多个提档线。考生可以在符合选考要求的情况下,填报适合的专业组,组内又填报心仪的专业,考生选择的余地更大,被调剂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对于高校而言,“院校专业组”的志愿模式要求高校更为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组,便于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精准地选拔人才。

  “院校专业组”的优势在于:第一,能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设置模式,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组志愿,考生按专业组投档后,符合条件的,可在该专业组内进行调剂,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和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学其所长,录其所长”。二是符合高等学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要求。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的需要,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能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三是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使高中学校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招录和培养也必将做出相应改变。高考综合改革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突破固有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胆尝试。作为招生主体,高校在此次高考综合改革中被赋予自主确定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权力,也在推动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对高中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对每个具体专业提出选科要求。作为招生主体,高校需要不断审视和更新招生理念,提升招生能力。加强教学改革与录取改革的配合,继续用好高校招生自主权,统筹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独具“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招生录取方案。

继承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对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认知与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长 田间

现行的普通高考制度为国家建设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存在缺乏选择性、偏重智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而饱受诟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川省作为第五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发布的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既关注了现实条件,又放眼于未来发展,实现了现实性与前瞻性统一;既继承了历史经验,又体现了制度创新,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既强调了自主设计,又突出了开放吸收,实现了自主性与开放性统一;既做到了综合施策,又促进了协调发展,实现了综合性与协调性统一。四川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改革背景而言,方案契合了发展现状、区域形态和国家意志。四川地域广阔,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后工业化、工业化和前工业化形态并存,农耕文明与信息化、智能化并存。教育如何与现在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如何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四川省的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较好地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既有合格考,又有选择考,尊重了不同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又提供多种组合的选择,体现了国家意志,尊重了个性发展;兼顾了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国家选才、高校选生、考生选科的需求。

就方案本身而言,方案起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作用。“3+1+2”方案充分汲取了前面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经验教训,强调高中的基础性与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与学科共性,注重教育规律与国家需求,真正起到立德树人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理想、自我认知、社会理解、学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多元选择,高校根据人才培养规律,提前发布选考科目要求,增大了高校与学生选择的匹配度,真正起到了服务选才的作用;四川2010年宣布进入新课程改革,因高考评价制度未随之跟进,仍然沿用文理分科的高考方案,选课走班一直处于学校自发探索阶段,虽然在高考命题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但教学组织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本次发布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将从评价制度上有力地促进新课程改革,有力地推进学校因地制宜,实施选课走班,真正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

就基层学校而言,方案需要结合国情学习政策,结合省情研究方案,结合校情细化实施。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不偏不倚地把握改革的精髓,避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方向走偏、道路走错;二是认真研究《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充分了解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规定,准确把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排、成绩构成、选考要求、录取方式等具体要求,不仅熟悉方案的具体内容,也要了解方案的背景前景;不仅知晓方案设计的整体思路,也要明白方案的详细细节。三是因校制宜制定学校具体实施方案。四川是全国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作为基层学校,一方面,前期为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使用,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高考综合改革先行省份学校的成熟经验,从容地迎接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当然,新高考方案虽然不是教育制度另起炉灶,但在一定程度上算翻天覆地的变革,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与之匹配,需要要素重选,资源重配,流程重造,机制重建,机构重设,人员重组,评价重构,环境重塑。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按照“3+1+2”方案制定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细则,优化了选课走班方案,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进行了学生发展指导探索;确定了行政班与选课班并存、班主任与导师制并行、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并举、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重的机制;进行了学生选课走班模拟,对课表编排、场地安排、学生选课指导、课时潮汐性流转、教师结构性调整、评价体系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软件支撑等关键环节,制定了细化措施。争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让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在我校顺利实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