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蒙”纳入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任务 ● 中科院“黑土粮仓”战略先导专项在呼伦贝尔开展智能农机测试 2022年3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
“科技兴蒙”纳入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任务
● 中科院“黑土粮仓”战略先导专项在呼伦贝尔开展智能农机测试
2022年3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首次将“实施‘科技兴蒙’,支撑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作为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任务,聚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能源资源绿色转型”以及“现代农牧业发展”三大主题,协调推进有关部门和地区加强与内蒙古的科技合作,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引领与支撑。自科技部与内蒙古共同启动“科技兴蒙”行动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统筹调度,不断深化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大院大所的“4+8+N”合作机制,2022年,自治区政府与陕西省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区已实施科技合作项目700余项,合作建设了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34个新型研发机构,吸引200多家区外高校院所、企业的400多个团队深度融入内蒙古创新发展。
2022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立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对自治区人才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内蒙古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2025年、2030年、2035年“三步走”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布局、加大力度引才育才聚才、搭建人才发展支撑平台、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制定30条具体措施,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政策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是做好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呼和浩特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赛科星国家级育种场成功培育出2头克隆奶牛
2022年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呼和浩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乳业国创中心)。创建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乳业国创中心建设列为《内蒙古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的关键举措,2022年共投入资金1.94亿元,通过开放性课题和“揭榜挂帅”等机制,启动实施科研攻关、平台建设等科技项目44项。目前,中心已与26家企业、27家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按照“一个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研究中心、三个服务平台”布局协同创新体系,并已成功汇聚了任发政、孙宝国、张涌等9名院士领衔的一流研发力量,在奶牛育种、科学饲养、万头规模牧场应用示范、乳品营养品质、乳制品工艺等多个方面取得瞩目成果。其中,奶牛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实现了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的国际先进水平,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将高产奶牛的育种效率提升到25%以上,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巴彦淖尔获批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自主小麦品种“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面积推广
2022年4月,国务院批复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列全国9个国家农高区之一。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是内蒙古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连续五年支持农高区建设。获批建设以来,农高区紧紧围绕“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发展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积极搭建“一院四中心”创新平台,有效集聚了58家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先后取得了巴麦13号、华蒙多羔肉羊、胃电胶囊等一批自主创新的新品种、新设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2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30.8亿元。
鄂尔多斯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 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内的沙漠光伏电站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鄂尔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工作,积极探索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20年以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等“五大行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6项,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以上,合作建设了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大(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成功引进武强、金之均等院士专家团队,形成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粉煤灰熔盐电解制备铝硅合金多联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等10余项标志性成果。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 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一角
2022年8月,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引发了自治区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报显示内蒙古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2022年,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要求,全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同比增长27%,有效带动了企业与社会研发投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4.8%,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同比增长81.8%,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6.6%;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7%和15.87%。
“揭榜挂帅”推动重大关键技术集智攻关
● “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揭榜挂帅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员刘永斌(前)带领团队开展肉羊分子遗传检测
需者“出榜”、政府“张榜”、能者“揭榜”、强者“挂帅”。2022年,内蒙古不断强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机制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的应用,继年初启动首批12项技术攻关类“揭榜挂帅”项目的基础上,又陆续以“揭榜挂帅”机制启动了种业和“双碳”两大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围绕自治区种业振兴和“双碳”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国发布技术需求榜单24个,启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6项,支持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52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带动区内外384家企业和高校院所以及两院院士在内的24位首席科学家参与揭榜攻关,项目经费总投入预计达到15亿元。
科技激励政策“大礼包”激发创新活力
● 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检测土样
2022年,内蒙古把科技激励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启动“科技政策落实年”,聚焦科技创新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一批优惠政策,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真金白银”支持。特别是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科研经费“放管服”领域,2022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坚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本着能放尽放、应放尽放原则,简化预算科目编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同时,扩大经费包干制范围,对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支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类科研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效激发科研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2022年,内蒙古完成了自实施科技奖励制度以来力度最大的改革,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相继颁布实施。新的奖励制度以自治区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报奖机制转变过去主动自荐的“推荐制”为被动他荐的“提名制”,回归了科技奖励的学术色彩与荣誉本质。增设技术发明奖,奖种设置更加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奖项设置更加合理,奖金额度大幅增加,表彰奖励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充分释放了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落实新的科技奖励制度,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于2022年9月正式启动。
技术市场成为成果转化“助推器”
● 内蒙古一机集团研制成功国内最大的人机协同钛合金智能焊接装备
2022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积极发挥内蒙古在若干优势特色领域具有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不断加快技术要素市场资源配置。重点培育和林格尔新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培育建设了6家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启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面向产业促进成果转化,面向企业提供精准对接和规范服务,加快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打造全区科创资源“一张网”、搭建供需对接交易“大平台”,成功促成了“农麦300”等一批先进适用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