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基础
(一)口岸发展成就显著
(二)对外经贸成绩斐然
二、发展环境
(一)机遇与优势
(二)困难与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动通关便利化建设
(二)深化对外交流和合作
(三)建立健全口岸防控体系
(四)推进建设特色生态口岸
五、重点工程
(一)综合绩效提升工程
(二)开放平台提能工程
(三)口岸物流优化工程
(四)数字丝路赶超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要素保障
(五)营商环境
(六)市场培育
(七)人才保障
口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经贸及人文往来的重要通道和桥梁,是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资源,更是内陆地区提升口岸经济水平、全面推进多元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江西省口岸发展应紧紧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口岸新格局。根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年至2025年)》《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赣开放字〔2021〕156号)《江西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赣发改经贸〔2021〕525号)等文件精神,立足江西口岸实际,展望江西口岸未来,编制本规划。
规划通过梳理江西省口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口岸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条件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明确了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确定了口岸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为江西省口岸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并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措施,同时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指导。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全省扩大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口岸开放发展新格局,不断完善和扩大口岸开放功能平台、拓展口岸开放通道、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口岸对外合作等,推动了口岸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三五”口岸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口岸发展成就显著
1.口岸布局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口岸实施“南下”“东进”“北上”“西出”战略,积极构建“一核两翼”口岸布局,大力推进口岸申报和口岸扩大开放工作。赣州国际陆港铁路临时开放口岸、九江港扩大开放至瑞昌港区和彭泽港区、赣州黄金机场临时开放口岸相继获批,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水陆空”立体口岸运输体系,构建了“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开放平台,推进了与东南沿海口岸互联互通、通关一体化建设,江西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南昌昌北机场新国际货站、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海关通关中心相继建成;南昌向塘铁路物流枢纽一期、二期合计490亩陆续建成;九江城西港基础设施、九江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九江城西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有序推进;赣州国际陆港铁路赣州国际港站、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保税监管中心、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和冷链产业园等核心功能区共计3500亩建成。
3.口岸功能愈发丰富
“十三五”期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九江港粮食和肉类,赣州汽车整车和肉类等,共有7个指定监管场地获批建设运营。继赣州综合保税区之后,新增南昌综合保税区、九江综合保税区、井冈山综合保税区,全省综合保税区数量达到4个。此外,在口岸新业态功能方面,南昌、赣州、九江三地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吉安获批国家跨境电商进口零售试点城市,呈现“中心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口岸特色。
4.口岸通道相继拓展
“十三五”期间,拓展和加密了赣欧班列、铁海联运、水运航线、空运航线,通达中北欧、东北亚、中亚重点城市以及长珠闽所有重点港口。打造3条铁海联运、2条赣欧班列精品线路。赣欧班列实现双向对开和常态化运行,通达“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和26个城市,辐射俄罗斯、德国、波兰、瑞典以及中亚五国;铁海联运打通至深圳、广州、宁波、厦门、福州5条“出海通道”。九江港至上海外高桥、洋山港水水联运“天天班”常态化开行,恢复国际直航业务,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等近洋国家。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已达18条,开通了南昌至俄罗斯、意大利米兰的欧洲航线,以及日本大阪和静冈、新加坡、柬埔寨西哈努克、越南岘港、缅甸曼德勒等东南亚航线,同时南昌还获批为首批经台湾桃园机场“陆客中转”业务国家试点城市;南昌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稳定开放南昌至比利时列日全货机航线,开通南昌至大阪、洛杉矶、香港、伦敦等航空货运包机(定班航线),开通全货机航线达到7条,成为欧洲航空货运第2热门询价地,实现水、陆、空航线全面发展,拓展了江西口岸覆盖空间。
5.通关效率稳步提升
江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现省内全覆盖,ECIQ主干系统全面上线运行,统筹开发全省共性的口岸特色应用达15个,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三分之一以上;进一步完善全省各口岸查验区域,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实验室各类设备精密化和人员专业化,开展进境车辆、集装箱及货物核辐射监测等非侵入式查验,货物通关时长明显降低。通关时效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
6.政策保障更加有力
立足东南沿海腹地优势地位,大力推动与沿海口岸合作,充分利用沿海口岸优势资源和通关便利性,推动铁海联运,促进我省内陆口岸与沿海口岸物流对流,形成口岸通道高效对开运营。深化九江港与长江沿线电子口岸合作,实现长江平台货船数据实时通讯,进一步提高了九江口岸的航运效率。落实海关查验正常免除吊装移位仓储费政策,推动海关、海事等口岸联检单位无纸化作业,企业减负降本效果明显。以打造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四个“三同”试点城市为契机,在实施货物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上成效显著。
7.承载层级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末,赣欧班列、铁海联运、水水联运开行数量和进出口货运量等增势明显。赣欧班列开行369列,铁海联运开行1700列,九江港至上海水水联运“天天班”开行740班,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增速居长江15个主要港口第2位。全省进出口货运量685万吨,进出口国际集装箱44.24万重标箱。南昌昌北国际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首次跨入千万级枢纽机场,2019年达到1363.71万人次;2020年货邮吞吐量比2019年的12.25万吨增长48.7%,达到18.21万吨,位居全国第18位。2019年南昌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达到95.49万人次,取得了历史新高,加速向百万人次迈进。
(二)对外经贸成绩斐然
1.对外贸易逆势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省货物贸易累计进出口1.63万亿元人民币,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9.8%,贸易规模连跨3000亿、4000亿两个台阶,由2016年的2638.5亿元增至2020年的4010.1亿元,年均增长8.8%。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份额从2015年的1.46%提升至2020年的1.63%,提高了0.1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在2019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089.7亿元。2020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亿元,同比增长323.7倍,规模上升至全国第13位,较2019年前移12位。
2.开放合作卓有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加强经贸、投资、人文等方面的合作交往。在全国率先举办了云招商推介会、央地合作视频会等线上活动156场,持续推进“三请三回”,大力推动“三企”入赣,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活动、江西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正和岛年会、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世界绿色发展博览会、世界VR产业发展大会、世界赣商大会、赣京会、赣台会、瓷博会、药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开通江西数字外贸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开放合作能级,江西品牌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新冠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口岸发展依然面临困难和挑战。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形成,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叠加,我省口岸高质量发展有望取得新的成效。
(一)机遇与优势
1.战略机遇
从国际看,“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成功签署,强化了与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从国内看,“双循环”发展格局、数字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等新时期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从区域看,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意见、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持续深入;从省内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赣江新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陆续构建,为江西口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2.区位优势
江西省作为沿海腹地、内陆前沿,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拥有南昌、九江、赣州、鹰潭四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城市,向东可衔接长江经济带,向南可连接海西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可连通成渝经济带,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江西口岸构建高效、完整的立体通道提供广泛发展空间。
3.产业优势
江西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拥有92.7%工业大类,覆盖191个种类,多项工业产品生产力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其中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部分关键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创造了优越的产业开放合作条件,为江西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4.生态资源优势
江西省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森林覆盖率、断面水质优良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生态环境指标分别达63.1%、96%和94.7%,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常年维持在430亿斤以上,生猪外调量始终保持全国前3位,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粮食和绿色农产品主要供应省份、战略资源重要供应基地的独特地位凸显,为江西口岸物流及相关产业供应链体系构建提供长期保障。
1.国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当前,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略有抬头,国际治理体系不稳定不确定性日益显现,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构;以中美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和传统大国间的竞争博弈日益加剧,贸易摩擦持续不断,技术与服务贸易“脱钩”初露端倪;新冠疫情影响深远,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发达国家产业回流等在所难免。跨境投资和贸易风险与压力并存,国际形势必将对我省外贸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2.开放不足仍是突出短板
江西省外贸依存度不高,2021年我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6.81%,远低于全国34.19%的平均水平。进口、出口发展不均衡,2021年我省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6.2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8.14个百分点。外向型骨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口岸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不足,出口产品结构中技术和服务贸易占比较小,现有出口产品主销地以传统的欧、美、日、东南亚等贸易国家和地区为主,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我省口岸功能和作用在市场开拓、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贸易合作方面存在短板。
3.物流滞后仍为主要瓶颈
江西省现代物流体系尚不健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应用覆盖面窄,特别是运输结构不合理,物流成本较高。2020年,公路运输在全省货运总量中占比近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9%;铁路、水运货运量占比较低,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占比为15.65%,居中部地区第五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5%;货物供需信息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度不高,迂回、空驶运输和物流资源闲置等时有发生;制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破除,我省在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口岸货物集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瓶颈。
三、总体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定位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发展目标,以“作示范、勇争先”为发展动力,围绕省委“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战略布局,锚定塑造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目标,实施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高标准高规格谋划口岸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一核两翼多支点”的口岸布局。同时,紧扣口岸综合绩效评估,提升口岸平台能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持续完善口岸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构筑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可预期、公开透明的口岸通关环境,推进口岸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新时代“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五型口岸,为服务我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口岸发展思路,加快建设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全域统筹、内外联动、南北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形成以南昌、赣州、九江、上饶等为开放门户的口岸布局,以指定口岸为补充,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承载,推动口岸功能省内全覆盖,与沿海沿边等主要口岸群紧密合作,构建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我省口岸新形态。
2.坚持效益优先、创新引领的原则
牵住口岸综合绩效建设“牛鼻子”,提升平台能级,提高口岸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提高重点区域、重点口岸绩效水平,强化口岸对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制约口岸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五型”口岸建设,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惯例相适应的大通关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补齐口岸经济、平台、通道、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短板,树立我省对外开放的口岸新形象。
3.坚持岸产融合、市场主导的原则
围绕口岸先行的大开放服务功能,加快部署口岸经济产业链,完善提升大通关信息链、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和核心竞争力,与江西省“2+6+N”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口岸多元化配套体系,提升服务保障层次,以比较完善的口岸功能,助推全省外向型经济向中高端和集群化发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口岸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我省口岸发展的内生动力。
4.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原则
以外向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立足点,整合口岸资源,加快形成全省口岸经济联动发展新格局。围绕核心口岸和重点口岸,沿京九高铁、沪昆铁路形成一批与外贸关联度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冷链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商务会展中心、商品交易市场、出口基地等配套式专业园区,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口岸开放新格局。口岸布局更加优化,实现口岸功能全省覆盖,口岸通道更加广阔和通畅,口岸服务更加高效,重点口岸绩效评估位居中部五省前列,通关便利化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口岸布局更加合理。围绕优化和完善区域性口岸布局,形成口岸经济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航空口岸建设,加快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工作,鼓励发展保税物流(B型),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到2025年,全省新增航空口岸1个、综合保税区1个,形成“一核两翼多支点”的口岸布局。
——口岸经贸稳定增长。坚持口岸在质量、效益、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机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得明显成效。
——口岸能级显著提高。统筹开发利用好口岸资源,加强重点口岸和区域口岸建设,协调区域平衡和差异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业务创新和运营管理,明确主体责任,激励业务创新,提高口岸综合绩效。到2025年,全省进出口货运量和出入境人数分别突破870万吨和100万人次。
——口岸业态多元发展。以南昌、赣州、九江、景德镇、上饶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吉安国家跨境电商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招大引强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业务高速发展。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际邮快件监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保税业务不断创新,探索设立铜、钨、稀土等国际商品交易所。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十三五” | “十四五” | 年均
增长 |
属性 |
口岸格局 | 1 | 国家一类口岸(水运) | 1 | 1 | / | 预期性 |
2 | 国家一类口岸(航空) | 1 | 2 | / | 预期性 | |
3 | 综合保税区(个) | 4 | 5 | / | 预期性 | |
口岸指标 | 4 | 全省进出口货运量(万吨) | 685 | 870 | 5% | 预期性 |
5 | 全省进出口集装箱(万标箱) | 44 | 57 | 5% | 预期性 | |
6 | 出入境旅客(万人次) | 95* | 100 | 2% | 预期性 | |
备注 | 2020年受疫情影响,表格中的*号参考数据为2019年数据 |
紧紧围绕打造“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五型口岸,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将智能便捷、高效利用、平安公正、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口岸开放、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实现口岸资源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最优、设施共享共用,推动口岸高效可持续运行。
(一)推动通关便利化建设
以“智慧”口岸建设为引领,推动大通关信息化建设。加强口岸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地方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建设为抓手,推进口岸信息化服务整合和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积极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口岸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沿海通关一体化发展。深化“单一窗口”建设,除保密等特殊要求外,实现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及检验检疫证书等政务申报一口受理、一窗通办;对接银行、保险、征信、支付等机构,实现融资担保、保险理赔、支付结算等服务为主的“外贸+金融”服务模式;打通航空、铁路、港航、公路、邮政等各类物流信息节点,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多个口岸业务联动,各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互通和协同作业。改造升级旅客自助通关、货物通关、企业通关能力。
以“法治”口岸建设为抓手,推进全省通关流程优化改革。落实《清理规范海运口岸收费行动方案》减税降费要求,实行动态管理,推广“一站式”阳光收费,加强监督,完善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探索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和社会化监督机制,推动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更趋合理。加强政策创新,推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两段准入”“绿色通道”“全天候预约通关服务”“免到场查验”等通关便利化措施落地实施。创新集疏运政策,精细化推进口岸“三同”试点,推进多式联运和运输方式转变,持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和提高通关效率。大力推广关税保证保险试点,有效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支持企业加快布局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推动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具备条件的专业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以“效能”口岸建设为核心,加强区域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区域,加快建立口岸通关合作机制,推动实现通关物流和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创新通关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跨境贸易链金融合作,为跨境贸易全方位融资和国际结算服务提供支撑。积极在口岸作业环节引入第三方服务平台,依法合规拓展口岸通关、物流、信息、金融等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创新措施先行先试。
深化与RCEP成员国家战略对接,积极发挥口岸平台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RCEP实施准备工作,保障RCEP原产地规则落地,配套信息化系统,确保企业申报享惠的便利性。加强RCEP原产地规则条款对企业的辅导和宣贯工作,支持企业灵活申请享惠。会同海关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关税减让和享惠规则,为协定优惠应享尽享打好基础。加快推广AEO国际互认合作,大力支持企业取得AEO认证,引导企业享受海关创新业务的支持,享受通关便利化的绿色通道,提升企业国际形象。
(三)建立健全口岸防控体系
以“平安”口岸建设为重点,统筹口岸发展和安全。坚持预防预备与应急处突相结合,强化口岸是“国门”的第一道防线意识,建立健全口岸通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卫健、公安、工信、海关、移民、民航等部门合作,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标准推动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推动口岸安全协同治理。将口岸防恐、防疫、处置突发事件等纳入属地政府防恐防疫防暴工作体系,形成联防联控应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军警联防常态化工作机制。
建立江西口岸风险布控中心,加强口岸内外区域的防控和管理。完善口岸危险品处置设施场所,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和安全生产措施。加强航空、水运、铁路等重点口岸防控演练,提高口岸安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口岸安全防控制度规范,组织开展口岸安全防控专项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战演练。针对“洋垃圾”、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毒品等重点敏感商品,开展跨部门风险联合研判,实现重大系统性风险联合甄别处置。
(四)推进建设特色生态口岸
以“绿色”口岸建设为根本,科学指导绿色生态口岸建设,落实绿色生态口岸综合治理主体责任。联合海关、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杜绝“洋垃圾”走私带来的生态危害,筑牢防护生态环境的屏障;加大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口监管,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藩篱;大力推进口岸资源共用共享,新建口岸严格落实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倡议和推广应用节能及低碳技术设备,对新增和更换口岸作业机械等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落实口岸环保标准要求,高标准制定散货作业防尘抑尘措施,降低口岸作业环节对城市的影响,推动口岸与城市协调发展。
五、重点工程
(一)综合绩效提升工程
建立口岸综合绩效评估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口岸综合绩效评估“牛鼻子”,围绕国家口岸综合绩效评估指导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从口岸硬件设施、通行能力、投入产出、运行安全、口岸通关便利化、智慧智能、管理服务、带动能力、绿色环保和社会效益等十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建立评估细则,加强对省内各口岸的综合绩效提升工作的监督指导,全面提升我省各口岸自身建设、运转成效、服务水平。
专栏1 综合绩效提升工程
1.建立工作机制。以“五型”口岸建设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在全省各级口岸管理系统建立口岸综合绩效评估工作专班,由省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牵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2.指标细化。深化对国家口岸综合绩效评估指导指标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兼顾经济、效率、效果和共享原则,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我省口岸发展的主要目标,找出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分解,构建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完善各要素目标。 3.监督指导。明确综合绩效评估的对象、指标体系、实施主体、评估程序、结果发布及应用范围等。定期组织口岸综合绩效评估培训,加强对口岸综合绩效评估工作的监督。从组织、技术和人员层面,切实保障绩效评估工作流程。 4.评比考核。围绕口岸自身建设、运转成效、服务水平,根据细化指标和评估细则,我省口岸管理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口岸所在设区市政府共同开展,统筹推进评估工作,定期进行口岸综合绩效的评比和考核。 |
“十四五”将是我省口岸发展由以量变到量质双升的重要时期。我省口岸工作将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为目标,以建设铁海联运、赣欧班列集结中心为突破口,聚焦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口岸作为“双循环”交汇点,高规格建设航空口岸,高效能建设水运口岸,高能级建设国际陆港,高起点建设电子口岸,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提升开放大平台,引领和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专栏2 开放平台提能工作要点
高规格建设航空口岸。大力推进智慧空港建设,加强省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现与南昌海关、航空公司、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国际货站、指定进境监管场地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物流、信息流、供需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在积极摸清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和产品的基础上,完善分拣设施,强化标准衔接,推动技术装备、作业处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一体化,促进航空公司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航空货运企业发展航空货运,鼓励航空公司和物流企业深度融合,鼓励传统航空公司转型发展,使其传统运输业向货流、物流两端延伸发展。支持拥有全货机机队的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入驻机场,为机场、为航空公司打造高效、专业的全货机运营平台。推进南昌空港新城、瑶湖机场空港等建设,加快提高航空运输物流和智慧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国际货站核心能力建设。加大货站、堆场、仓储、口岸联检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昌北机场食用水生动物、进境冰鲜水产品和进口水果三个指定进境监管场地建设运营,提高航空口岸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作业水平。开通加密货运航班航线,支持新开、加密包括使用第五航权的国际航线,构建国内国际航空物流大通道,将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打造成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和世界重要枢纽机场的航空货运中心。实现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进入全国前25位,国际货运进入全国前15位的目标,强化区域航空枢纽口岸的地位。
高效能建设水运口岸。充分发挥九江港沿江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沿江综合交通走廊、昌九综合交通走廊、一类水运口岸等交通优势,持续壮大农产品物流、水运口岸物流等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企业,积极提升航运物流产业智慧化、专业化水平,构建规模化、现代化的航运物流产业链。统筹协调九江港和南昌港有序发展,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区域性航运中心和长江中上游集装箱中转集散中心,使九江成为全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通江达海的桥头堡;积极推动九江-上海“穿梭巴士”物流项目,推进国际直达航线建设;推动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港口集装箱铁水多式联运及现代物流功能建设,搭建现代航运物流评测指标体系;推进瑞昌、彭泽港区扩大开放;充分发挥九江进境粮食、肉类指定进境监管场地功能、推进进口水果指定进境监管场地建设;支持城西港码头二期建设,打造江西省集装箱枢纽港。 高能级建设国际陆港。推动国际陆港加快基础设施和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完善相关功能,建设一批高能级国际陆港,打造以南昌、赣州、上饶3大陆运门户为重点的“全省一盘棋、错位发展”的国际集疏运体系。深化与广东、浙江、福建等省沿海港口及周边内陆省市合作,整合多边货源,常态化开行赣欧班列,推动长江以南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 过“三同”政策引导,稳定开行我省至宁波、厦门、福州、广州、深圳等铁海联运班列,畅通出海通道,全面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获批国家“十四五”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南昌国际陆港加快海关监管区、铁路专用线和地方电子口岸等建设,完善陆港功能,逐步实现“通关+物流”。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对接长珠闽等经济圈,稳定开行赣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将南昌国际陆港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物流枢纽。结合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赣州国际陆港加快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完善陆港功能,逐步实现“通关+物流”。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珠闽经济圈,稳定开行赣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将赣州国际陆港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散中心。推进上饶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和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完善陆港功能,逐步实现“通关+物流”。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稳定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将上饶国际陆港建设成为全省性国际物流枢纽。根据宜春市发展定位,推进宜春加快陆港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宜春区域性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铁海联运发展。结合鹰潭国际综合港经济区建设,推进鹰潭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铁海联运发展。 高起点建设电子口岸。以电子口岸作为引领我省口岸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加强电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制度。围绕电子口岸软硬件运行环境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物联网体系平台、大数据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改造提升省、市两级智能卡口、电子监控、信息化平台三大系统。基于省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全省口岸指挥控制副中心,实现全省口岸视频和运行数据集中展示,完善电子口岸与实体口岸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平台功能。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体系,促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大数据企业、物流数字平台企业、线上线下服务企业、代关代检企业和特色产品外贸企业,做强电子口岸物流园区和产业集群实力,形成县域口岸新动能。加强中国(江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我省地方特色功能开发,打通信息化堵点,着力解决口岸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难点,实现更高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口岸政务服务、口岸物流服务、口岸数据服务和口岸特色服务。 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坚持“一区一策”“一区一案”,统筹各综合保税区发展方向,错位发展,差异化运营,推进我省重点综合保税区进入全国百强,带动其他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以南昌、赣州、九江、井冈山等综合保税区为依托,申报建设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上饶、萍乡、宜春、鹰潭等地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支持不具备条件申请综合保税区的设区市在物流园区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支持口岸与监管区域共同发展,更好地发挥海关监管区口岸功能平台作用。 |
推动南昌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支持全省各设区市特色物流园区建设,以“一核三极多中心”枢纽城市布局和智慧物流统筹带动全省物流快速和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口岸物流整体水平提高,提高口岸物流竞争力。加快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着力完善赣欧(亚)班列和铁海联运外贸班列运行网络,全力推进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全面推动全省水运通道内联外通,加快构建以沪昆、京港澳“双轴”为支撑的“六纵六横”国内物流大通道,加强各类物流通道高效衔接,提高多式联运比例。鼓励口岸与物流、生产等对接,形成安全、顺畅、便利的贸易、运输、生产链条,推动全过程物流供应链服务和保税区国际贸易为两翼的口岸物流创新运营模式。畅通面向全球的水运开放通道,大力支持南昌国际陆港、九江港、赣州国际陆港、上饶国际陆港等加强与东南沿海港口的合作,向东、向南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向北、向西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构建对接国家战略通道体系,向南、向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向西对接长株潭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北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
专栏3 口岸物流优化工程
1.加快“一核三极多中心”枢纽城市布局。以提升枢纽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为导向,加强重要节点城市的枢纽功能建设。重点强化南昌-九江组合枢纽核心作用,着力提升航空、航运国际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宜春-新余-萍乡)枢纽能级,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鄱阳、修水、瑞金等一批枢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地区性支撑带动作用。
2.加快智慧物流发展。鼓励港口、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广泛应用物联网、5G等技术,推广应用智慧安检、自动化立体仓库,推动物流园区大型无人机起降点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船舶,智能化通用航空器研发和应用。完善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船、飞机)、场等物流要素数据化信息化,促进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重点推进南昌、赣州建设基于5G的车路协同智慧物流示范区。加快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逐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对接、交换与共享。推进江西智慧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立江西省物流大数据中心,整合物流配送资源,打造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有序推进多式联运智能匹配,切实推动“一票到底”目标实现。鼓励物流企业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作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 3.加快水运航道内联外通。以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导向,加快全省港口建设,重点加强九江港与南昌港的功能协同,打造通江达海的长江区域航运中心;加快赣州港、吉安港、宜春港、上饶港、鹰潭港等地区重要港口规模化港区建设;推进新余港、景德镇港、抚州港、萍乡港等一般港口建设。谋划后期浙赣粤水运通道的贯通。 4.加快国际运输网络构建。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与RCEP成员国家的互联互通,以东向南向出海为主导方向,以北向西向跨境为开拓方向,以空中连接欧美、东南亚、东北亚、各大洲为重要补充,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水陆空统筹的国际运输网络。以南昌和九江为节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动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的航运通道。依托京九、沪昆和福银等国内物流通道,以宁波、广州、厦门、深圳和福州等沿海港口为支点的铁海联运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以及京九、沪昆、渝长厦等综合运输通道水陆联运作用,全面打造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和福建沿海国际枢纽港的高品质通道,高效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构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和我国在内的RCEP成员国和地区。依托沪昆、京九、福银等综合运输通道,经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出境,拓展至欧洲、俄罗斯、东南亚、中亚等方向的中欧班列,构建联动欧亚的陆路丝绸之路走廊。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争取开辟第五航权。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赣州黄金机场,面向莫斯科、布鲁塞尔、首尔、曼谷、金边、马来西亚、新加坡、大阪等,开辟国际直达航线,构建四通八达、畅通全球的空中客货运输网络。 |
坚持创新引领,围绕跨境电商综试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展“先行先试”,不断通过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拓展省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优化我省跨境电商生态环境,推动跨境电商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的双轮驱动方式转变,构建“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新模式,通过数字贸易开启“买卖全球”的新通道,把江西建设成为加速推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专栏4 数字丝路赶超工程
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动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风险防控等平台体系,为线下平台产业园区的发展赋能。围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研究开展“E路赶超”专项行动,通过全球征集、推广应用、绩效评估,吸引跨境电商各个领域的优秀创新服务齐聚江西开展实践,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创新高地。全面推广和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努力打造中部五省跨境电子商务核心功能区,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创新功能体系。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发展,推动在线交易、智能物流、数字金融、知识服务等新功能性枢纽发展,吸引更多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立足江西,服务全球,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供应链、价值链,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在线交易体系。结合发展航空货运枢纽,开辟主要贸易目的地全货机航线,支持快递企业开展全球物流布局,打造智能物流体系;支持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鼓励跨境支付企业创新跨境金融服务产品,打造数字金融体系;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和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在江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培训和智力输出,打造知识服务体系。 打造样板示范。加快以赣州、南昌、九江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吉安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消费试点城市为依托,大力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业务、跨境电商B2B进出口业务,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海外分销机构、海外仓、体验店、配送网点,发展通关、物流 供应链及金融创新等服务,创建1-2个跨境电商示范区。支持上饶、宜春、鹰潭、抚州等申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创新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招大引强跨境电商企业入驻跨境电商园区,打造跨境电商出口产业基地,带动各地跨境电商基于特色产业错位发展。 坚持数字驱动。拓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新制造产业提升、新服务优化、数字化产销对接和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等专项行动,大力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外贸新优势。持续促进平台、金融、物流、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数字服务资源集聚,培育一批数字化驱动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经营批发和终端零售快速协同的数字经济新标杆。 全面协同发展。坚持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在推动线上监管便利、交易闭环形成和服务资源在线化的同时,积极推动线上和线下的产业园创业创新平台的联动;坚持境内与境外联动,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与境外数字自贸区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广复制跨境电商杭州模式,鼓励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品牌,加快建设一批境外跨境电商合作园区。 加强监管指导。推广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1210网购保税进口、1239网购保税进口A和9610直购进口等监管模式,推广实施跨境电商出口1210特殊区域出口、9610一般出口、9710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9810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等监管模式。重点梳理现有跨境电商进出口监管模式在实施区域、政策要求、物流模式等项下各种模式的监管特点,切实为相关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模式选择提供指导,为各地根据资源禀赋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业务模式提供借鉴。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和专业指导进一步规范跨境电商行业发展。 |
六、保障措施
健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省口岸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省口岸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和推进实施口岸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推进口岸通关中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省口岸管理部门口岸政策研究和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口岸管理工作的督促落实,不定期对各设区市口岸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加强与口岸各单位的联系沟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口岸发展规划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构建重大建设项目评价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制度,研究重大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创新审批机制,实施建设项目评价。对重大建设项目选址、规模、设计方案等的物流影响、调整意见等进行评判与指导,保障城市建设、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制定规划实施细则,把口岸发展规划实施纳入口岸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发挥省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对口岸规划建设和口岸发展绩效进行评估。联合调研口岸发展形势,制定督促检查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重点口岸的任务分工、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定期提出指导性意见。省口岸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季度报告制度,及时了解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资金保障
积极申请并利用专项资金。做好资金政策解读,鼓励企业、项目申请国家与省级专项资金,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运维资金保障常态化,同时加强资金流向监管,保障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积极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金融创新,支撑口岸基础设施的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创新资金筹措方式。鼓励采用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等模式;鼓励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共同参与城市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三)政策保障
加强与国家口岸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在口岸申报、设施建设和改造经费等方面争取国家对江西口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争取国家有关口岸部门的政策和创新改革项目对中部的倾斜和在江西口岸试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口岸开放发展协调、政策激励、运行监测等工作机制,加强制度性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政策性扶持资金对口岸发展的支撑。
(四)要素保障
用地保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落实口岸基础项目土地等资源供给,落实口岸基础设施用地价格优惠政策,降低口岸基础设施用地成本。鼓励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口岸安基础设施用地。
配套保障。要全力消除口岸基础设施要素瓶颈,针对口岸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的市政配套,包括:水、电、气、热等,统筹规划,及时保障。省政务云要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跨境电商线上综合业务平台提供基础软硬件网络运行环境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建廉政、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推进办事一网通,简化审批等流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务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创建活跃优质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事中事后加强监管,完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
创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落实各项产权的保护措施,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健全招投标制度建设,增强公众守法意识。
强化大通关便利举措。本着国际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思路,推动口岸查验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口岸通关合作机制,推动实现通关物流和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创新通关模式,推进口岸系统联网核查和业务协作,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在企业“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服务方式,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惯例相适应的大通关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先进经验。
(六)市场培育
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根据我省“2+6+N”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知名企业,大力培育本土领先企业,支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支持做优做好民营企业,鼓励企业面向东盟、中东亚、非洲、中东欧、北美等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按照我省不同主体口岸功能区的定位、产业布局,实行差别化招商引资、差别化项目管理。
推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加快建设赣台、赣粤、赣浙、赣湘、赣闽等省级合作产业园。开展“双飞地”跨区域合作,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与沿海和境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完善产业链,重点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合作产业园区。
(七)人才保障
拓展物流人才引育渠道。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建立口岸物流产学研平台。吸引高水平口岸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鼓励定期开展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与水平。
完善人才保障措施。制定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岗位激励、创新创业扶持、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完善人才公寓、便捷出行、子女入学等精细化服务措施,采取户口迁徙自由、来去自由的方式,实现专业人才集聚。
开展物流人才多层次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有计划地提高口岸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开展在线人才业务培训,提高口岸人才专业素质。组织口岸机构、口岸企业人才到沿海沿边口岸挂职锻炼,拓宽口岸的联系渠道。注重发挥口岸协会等社团组织功能,推进相关口岸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口岸决策智库,聚集一批口岸专家学者和高端人才,多途径提升口岸系统人才素质和口岸经济发展决策咨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