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厅市会商机制,持续深化与科技兴蒙“4+8+N”合作主体创新联动,巧借东风,以科技合作破解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多层次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形成带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关键“增量”,开启了市校合作助力首府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共建平台 升级合作
2020年7月,呼和浩特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首个科技合作协议,2021年10月,进一步签约并启动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提供办公场所和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展开科技合作;呼和浩特市把深入开展市校合作作为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举措,细化目标、优化方案、突出调研,强化支持,以市校合作为牵引,引进技术、实施项目、培养人才,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的科技合作发展新格局,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合作 硕果盈枝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引入交大20余个技术研究团队,聚焦首府生物医药、绿色农牧等领域,呼和浩特市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实施了15个落地项目。在生物发酵合成领域,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生命学院程海荣教授团队合作实施功能糖醇类产品产业化项目,依托上海交大绿色生物发酵合成新技术,正在筹建10000吨/年的赤藓糖醇生产线,计划3-5年内开发2-3个糖醇类产品,预期实现产品纯度增幅达10%,产值新增1.8亿元,将大力推动功能糖醇类产品在我市产业化落地及绿色发展,促进玉米淀粉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在秸秆利用转化领域,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农业生物学院沈国清教授团队联合攻关2年,已通过秸秆还田、加工生物炭两个技术方案进行攻关和试验示范,成功研发镁铁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完成年产10万吨的生物炭基掺混肥生产线1条,目前该公司牵头组建秸秆转化利用技术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开展攻关试验与示范,引进上海交大生物炭化炉,依托中孚明丰惠农驿站,在我市布点秸秆炭化设备,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县推广秸秆还田约15万亩。在动物育种领域,内蒙古元牛繁育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药学院袁伟恩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新型卵母细胞和胚胎高效冷冻装置,为破解动物育种过程中冻存胚胎存活率和受胎率低的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打破产品此前依赖进口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装备制造领域,呼和浩特市奥祥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电信学院金之俭教授团队定制化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全尺寸电力二次综合一体化测控平台,并已在企业转化应用,该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和高速分布式扩展能力,可大幅提升企业的全天候、自动化测控能力。
做好引育 释放活力
作为市校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依托场地、合作资金、部门对接服务支撑,已实现研究院和孵化企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入驻发展,同时已获批自治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并已孵化和引入企业3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规上企业5家,2022年营业收入37991.62万元,年税收670.6万元,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创新综合服务体规模初具。
人才聚,事业兴。呼和浩特市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合作中,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伊利集团、电力集团、高路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金宇生物、华讯高科等成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并在电力集团、伊利集团展开定制化人才培养与非学历教育,以协同创新全面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东风之势,以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模式为样本,未来,呼和浩特市将不断强化合作内容导向与对接服务支撑,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进一步吸引集聚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人才资源,探索“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转化一批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成果、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6个“一”导向的科技合作模式,促进优质技术成果在呼转化,支撑地方产业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呼和浩特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化合作结硕果,协同创新强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