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自然资源厅和市政府签约共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城市,无锡将依托这一平台,用足用好省厅提供的11项政策支持,积极为全国全省自然资源改革大局探路,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基层实践经验,打造具有无锡辨识度的节约集约地方改革样本。
以改革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根据合作协议,下阶段,我市将通过厅市共建空间治理转型、耕地恢复提优、低效用地整治、资源高效配置四大示范工程,坚决实施耕地大保护,推动存量资源大盘活,持续引导要素大集聚,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无锡模式”塑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一张鲜亮名片。
耕地大保护,守护“国之大者”
耕地红线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耕地整治保护,编制长三角首个关于农业农村空间的专项规划,出台《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和《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意见》。两年来,我市累计下发耕地保护激励资金4777万元,生态补偿资金2.77亿元,实施土地整治1.4万亩,实施农田连片整治5.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2.3万亩。
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我市将以“自主平衡、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方向,探索形成资源紧缺地区耕地大保护的有效路径。其中包括研究耕地连片整治提优实施细则,促进“小田变大田、良田变粮田”;修订《无锡市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办法》,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以“提增数量、提优布局、提高质量”为方向的耕地“三提升”行动即将在全市范围展开,通过构建“1+5”成果体系(1个专项规划;耕地现状情况及后备资源调查、耕地整治恢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布局优化集聚提升、耕地保护激励监管5个专项行动),细化年度整治实施计划,建立可实施项目库,力争到2025年全市恢复耕地不少于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改造提升6万亩,建成一批万亩千亩耕地集中连片区。
同时,我市将在太湖、长江、京杭大运河沿岸等重要生态空间实施一批生态整治提升示范工程,引入都市田园、休闲农旅等耕地特色保护模式,统筹提升城市开发边界内农田的生态、景观功能,全力以赴端牢“饭碗田”、守护“生态绿”。
资源大盘活,以“减量”保“增量”
作为典型的经济高密度、资源紧约束城市,无锡早早确立了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发展战略。统计数字显示,两年来,全市完成产业用地更新5.1万亩,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3.7万亩,通过增减挂钩、矿地融合等路径归还流量空间超1万亩,以约1.7万亩的新增用地保障了约7.5万亩的用地需求,75%以上都使用存量资源供应。
以“地等项目、存量为主、提质增效”为方向,我市将构建“全域规划、分类整治、以减保增”的低效用地治理新格局。坚持把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土地整治复垦、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用地全域更新、城市更新、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等工作,在空间重塑的基础上强化资源重整,力争到2025年,全市完成各类整治盘活任务不少于20万亩。
为进一步做大“资源池”,我市还将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细化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探索存量空间连片改造提优模式,结合试点项目,研究打通联动改造、以房换地、以股换地、土地置换、用途转换、国集混合供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前期开发等实施路径,优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激励政策,实现以“减量”保“增量”。
要素大集聚,向“快、好、高”倾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夯实要素支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利用处负责人表示,资源越是有限,就越需要加强要素的统筹调配力度,引导有限资源向“快、好、高”的地区和项目倾斜。这两年,我市创新推行国土空间规划指标“市控+区配”分级管控模式,严格落实“清单+评价”差别化配给,去年工业用地供应约1万亩、增长15.4%,同时对于重大项目用地坚持应保尽保、从快从优,吉利、德力佳等一批项目跑出了“7天办结用地审批”的无锡速度。
为进一步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我市正在按照“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思路,优化构建全域功能区规划体系,深化产业用地三级控制线差别化引导,研究划定“工业上楼”连片示范区。下阶段,我市将细化完善“市控”指标管配、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等改革新政,出台供地政策指引,试点实施同宗地功能混合和分层设置复合利用、附带生态保护修复条件等新方式,精准支持“465”现代产业集群和乡村振兴等发展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共建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将对我市实施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改革试点、重要政策创新进行结对指导。目前,厅市合作结对指导第一批项目清单已确定,包括无锡市京杭大运河沿线国土空间生态整治、无锡市资源要素统筹调配机制构建研究、宜兴耕地有序恢复和集聚提升保护试点、滨湖产业用地更新改革试点、江阴村镇工业园区改造土地整合开发、新吴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改革试点。随着这些项目落地开花结果,无锡节地水平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