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十八联圩湿地规划建设后,渔民李业炳退捕上岸,转行成为湿地保护员—— “上岸”后的生活更稳了

8月16日,傍晚时分,巢湖北岸。落日余晖倾泻,推开湖面层层涟漪。 3年前,每个傍晚,对于渔民老李来说,意味着一天“冒险”的开始。那时,他总会带上3个儿子,钻进巢湖夜色,驾船放网捕鱼…

8月16日,傍晚时分,巢湖北岸。落日余晖倾泻,推开湖面层层涟漪。

3年前,每个傍晚,对于渔民老李来说,意味着一天“冒险”的开始。那时,他总会带上3个儿子,钻进巢湖夜色,驾船放网捕鱼,好赶上第二天早市卖个好价。

老李名叫李业炳,肥东县长临河镇人。今年74岁的他,已经做了51年渔民。2020年1月1日,巢湖宣布禁捕,7个月后,他们一家上交渔船渔具,“洗脚上岸”。

“上岸”之后,老李一度迷茫:三代渔民之家,不打鱼,能干啥?

巢湖入口处,亚洲最大近自然人工湿地十八联圩湿地规划建设,给老李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凭借对这片区域的熟悉,他从渔民变成了湿地保护员。

现在,每天早上6时30分,老李都会骑5公里电动自行车,准时来到十八联圩中的七甲圩,巡护1000余亩湿地,并在沿岸值班点支起告示牌,劝诫来往人员不要捕鱼钓虾。

从“打鱼”到“护渔”,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老李打趣,自己这是在还祖祖辈辈欠巢湖的“生态债”。

与身份同时转变的,还有老李一家的生活状态。

“过去几十年,我的心没有一天不为他们揪着。”在老李的老伴王兴云看来,渔民四面环水、一面朝天,一旦入湖便是身不由己,“上岸”代表着踏实与稳定。

王兴云记得,一次,巢湖水域突发强对流天气,她的小儿子恰恰处在风暴中心,与家里失去联系一天一夜之后,才在当地渔政部门的救援下回家。

安全之忧外,水患之苦也得以解除。

李家老宅临湖而建,地势低洼,视水进退,以为去往。自打老李记事以来,印象深刻的洪水就经历过6次。

如今,老李一家搬到长临河镇施口社区旁的安置小区,住上楼房,儿子们也都在家门口就业,有的还吃上旅游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既有新生活,又有新生态。尤其近年冬季,伴随候鸟南飞,老李也有机会开开眼界,见到此前闻所未闻的鸟类。据统计,十八联圩目前共观察到鸟类117种,其中新增54种。

“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日子过年华。三餐不愁柴和米,早看日出晚观霞。”饭后沿湖而行,步步皆是风景,在老李心中,此间傍晚,少了忙碌,多了浪漫。

巢湖十八联圩湿地规划建设后,渔民李业炳退捕上岸,转行成为湿地保护员——

“上岸”后的生活更稳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