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多项科技成果亮相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近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落下帷幕。论坛设置了“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沙尘暴防治与科学治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新·转让·共享,用知识和技…

 近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落下帷幕。论坛设置了“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沙尘暴防治与科学治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新·转让·共享,用知识和技术促进生态修复”四大主旨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蒙古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单位的33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四大主旨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了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NO.1
“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主旨论坛成果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介绍了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咸海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实践案例。针对蒙古沙化草地修复采用了生态围栏技术和拦沙拦雪造林技术。研发并集成了适宜植物种筛选技术,低温雪藏苗木保存技术,运输、假植及种前保护技术,规模化苗木繁育技术,植物种优化配置技术和集水保墒种植技术来解决哈萨克斯坦和咸海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发言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张卫阐述了近年来防沙治沙新技术,主要包括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羽翼袋沙障及其铺设机。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指在解决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固沙林衰败死亡、乔灌草混交的问题,提升防沙治沙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该技术可以提高降水入渗量5%-10%,减少水分蒸发量15%-18%,将生物生产力提高8%-30%并降低40%-60%的成本。依托该项技术修订了《国家造林技术标准》(GB/T15776—2016),将造林密度降低了30%-60%。羽翼袋沙障是底袋固沙、袋顶的羽翼波动阻风削弱风能的复合型沙障。与网格沙障对比,材料成本降低30%-50%,与袋状沙障对比,降低风速的效果增加35%-40%。羽翼袋沙障铺设机相比普通铺设机的铺设费用降低了40%-50%,主要由取沙单元、制袋单元、充沙单元和铺设单元组成,实现了取沙、制袋、充沙和铺设的连续作业,极大地提高了铺设效率。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张卫发言
  蒙草生态创始人王召明介绍了荒漠化生态的精准修复。应用大数据平台导航构建分区分类,平台具有导航乡土植物应用、精准生态修复应用、专业管护+修复后监测和草原监测等各项功能,只要锁定经纬度上任意一点,即可查询该地区的水、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原生植物群落等生态数据,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区,对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乡土植物等自然条件给出“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案。
蒙草生态创始人王召明发言
NO.2
“沙尘暴防治与科学治沙”主旨论坛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总结了我国各地区的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模式。包括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实施节水灌溉,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石羊河流域农田盐渍化管控与湿地保护模式,确定地下水最低水位控制指标,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垂直分带治理模式,以土壤水文特性为核心,高效利用水资源,分带进行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南方红壤地区综合治理“千烟洲”模式,发挥林草和水系资源优势,推动“丘上-丘间-沟谷”立体农业发展。这些范式共同之处在于符合各类生态系统内在变化规律的前提下,采用了一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来实现水通量优化配置,提升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减低了单位生态服务的水资源消耗。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发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提出阻沙防风控尘的科技攻关框架。一是开展风沙科学工程研究,从基础理论到监测体系,建立大气边界层—近地面的全要素智能观测体系,实现全域监测网络;二是研究多场耦合和界面过程,建立风沙、水热、土植、人为多场耦合的物理模型,解析耦合关系和机制;三是新材料与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探索生物基、物理、化学新材料,开发突破复杂地形的智能化机械,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产业基地;四是防沙治沙与荒漠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示范,做到空间、产业、政策三项融合;五是防沙治沙与荒漠光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六是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 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决策平台构建,通过大数据处理、智能计算、深度学习、仿真模拟给出决策方案,政策出口、解决方案、咨询建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发言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晓松展示了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监测与促进平台:GLDNTI Platform。其中包括全球LDN监测数据产品、防沙治沙知识库(Chinese SLM)和决策支持工具,预计9月上线。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晓松发言
NO.3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主旨论坛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提出全球变化下荒漠化边界是动态变化的,要尊重区域气候环境本底和自然演化规律,荒漠化防治需要放在全球变化的大框架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人地关系协同调控,荒漠化防治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理论为指导。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挑战,应考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荒漠化治理需要国际合作和全社会参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发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分享了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和黄土丘陵区水毁地的治理模式。强调在治理过程中须充分利用土层优配、良种优选和水肥管理三大要点,其中土层优配可以改善沙地颗粒结构、提升土壤养分固驰能力、促使玉米根系发育与合理分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发言
NO.4
创新·转让·共享用知识和技术促进生态修复
主旨论坛成果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虞毅详细介绍了生物降解沙障治沙技术。对比现在常用的沙障技术优势明显,其障体材料有保障、搬运量降低20-60倍、连续铺设、速度提高3-5倍、使用寿命8-10年、完全生物降解无残留、防火难燃性、绿色治理。
  亿利资源创始人、库布其治沙带头人王文彪分享了库布齐35年的成功治沙模式提到6项技术。
  1.“灌乔草811”立体生态治沙技术。以灌木为主体植物进行种植,乔草为补充,即乔木10%、灌木80%、草(药)本10%,乔木挡风护沙、灌木抗旱遮阴、草本固氮改土,三者混交共生、取长补短。
  2.治沙节水灌木种子技术。建立灌木种子库,收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了100多个拳头种子,筛选出了最适合库布齐栽种的20余种灌木种子。
  3.风向数据法植树和水汽法微创植树耦合治沙技术。风向数据法植树技术是利用“风、树、沙”互动的原理,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前挡后拉”“后拉前不挡”“先前挡,再后拉”。对较小的流动沙丘进行固定时,以迎风坡栽植灌木为主,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使流动沙丘得到固定、高度下降,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水汽法微创植树技术是气流法植树,以常压水为动力,冲出一个直径6-8厘米的孔洞,将1.1米长苗条插到深沙层中,使苗条与沙层紧密结合,实现挖坑、植苗、覆土、浇水、踏实四道植树工序同步完成。两个人配合只需10秒钟就可以植树一棵,成活率在90%以上,此项专利既节约了资金、资源又提高了种树效率。采用这项技术节省沙障费用每亩可达1200元左右。
  4.数字化、智能化植树治沙绿化技术。智能植树机器人产品集成北斗卫星定位和无人驾驶技术,可实现种植过程中自动挖坑种植、障碍物智能识别、自主设计路线区远程控制功能,可降低造林成本20%-25%,提高种植成活率10%-20%,造林效率是人工的5倍以上。植树机器人可根据已设定作业区域,精准记录每株树苗的经纬度数据,辅以大数据环境、土壤墒情、虫情测报等数据,经过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神经网络算法,由机器人完成精准浇水、施肥、病虫害处理;通过物联网实现对设备的操控,设定灌溉频空和周期,通过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等灌溉方式,实现对目标植物的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智慧化节水灌溉,实现节水30%以上。
  5.立体光伏治沙技术。将光伏和沙漠生态融合、光伏和低碳产业融合、光伏与现代农业融合。把四翅滨藜、甘草、沙米等灌草种子通过配方制成生态鸡饲料,进入鸡的消化系统后完成一次“包衣”,利用鸡“松土机、播种机”的生物特性,通过鸡粪便排至光伏板下,实现了鸡便种草、鸡粪还田,每年可向沙地生物施肥300-360kg/亩,三年后实现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产草量达到400kg/亩以上。
  6.锁边与切割工程技术。亿利资源集团联合杭锦旗国有治沙站,在黄河南岸、沙漠北缘,采取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由外到内、先易后难的策略,建设了220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沙护河锁边林带,基本遏制了黄沙侵入黄河,保卫黄河生态安全200多公里。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健康和安全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以此次四场主旨论坛为契机,达成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共识,交流了国内外治沙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强了国际合作,为共同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协同应对荒漠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鄂尔多斯市多项科技成果亮相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