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科普日丨身边的科普达人

关注全国科普日丨身边的科普达人

核心提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逐渐增多。9月15日至25日各地将集中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今天,我们该如何做好科普?

科研人员变身为导演、演员,在实验室里拍起科普短剧;00后大学生走进科技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大学教授做册子、拍视频、开讲座,把农业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青年中医们不断上新视频,让更多中医知识走进大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正以专业知识和创新方式,成为当之无愧的“科普达人”。

“我在实验室拍穿越剧”

为洗不干净衣服苦恼的古代女子白七娘,意外穿越到千年后的化学实验室里,在“师兄”王博士的讲解下学会了如何自制肥皂。再次穿越回古代后,白七娘不仅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肥皂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以穿越剧情,做正经科普;短短几分钟,全是知识点。这么一部剧情有趣、内容专业的科普短剧《皂梦奇缘》,是由河南省科学院一群青年科研人制作的。

9月13日,记者在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见到主创团队时,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着即将推出的第二期短剧《荒野美拉德》。

拍短剧,从主创到演员,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是科班出身——副研究员霍萃萌担任制片人,掌管一切大小事宜;高级工程师陈继红是编剧,白天做实验、晚上写剧本;财务科副科长闫闯身兼导演、摄影、后期数职,一部手机、一个手持云台就能上阵……

但要论起专业,这个团队人人技术过硬。“作为专业的化学科研院所,我们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说整个研究所的人都是技术指导,知识和技术储备足够多。”闫闯说。

说起做科普,霍萃萌和陈继红也是“老行家”。两人都是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自2020年起就持续开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长期进校园、进乡村,带领广大青少年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身为专业科研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如何让更多人看到专业、有趣的科普知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短剧。

“我们也想创新一下形式,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趋向轻量化,让前沿科学热点更加大众化。”陈继红说,科普不需要多么高大上,通过一些有趣的剧情和实验,让大家一听就懂,一做就成,是团队最大的心愿。

“如果说教育是在树人,那么科学普及就是在播种。”霍萃萌说,“很多人觉得化学难懂、无趣,我们的使命就是把人领进门,让他们看到化学之美、科学之美。”(记者 师喆)

“我在科技馆当志愿者”

新学期开学后,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三学生宋晓阳又回归了忙碌的读书生活,奔忙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

今年暑假期间,她有了个新身份——在河南省科技馆当志愿者,担任讲解员。

从7月3日到8月底,每周5天的开馆日,宋晓阳风雨无阻。一个假期下来,她在省科技馆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280小时。

“我的专业是动物医学相关领域,在动物家园展厅进行展览教育服务,一方面可以为观众进行科普讲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巩固。”宋晓阳说,每次讲解时,她都会拖着小音箱从序厅走到尾厅,向观众介绍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展馆的设计思路等。

长达6页纸的讲解词,宋晓阳不到一周就全部背下来了。“一开始解说得挺生硬的,基本是死记硬背,有时候小朋友突然提问讲解词里没有的内容,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说。

“斑马是白底黑条纹还是黑底白条纹?”“北极熊的毛发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一次次讲解下来,宋晓阳的状态越来越轻松,经常以提问的形式激发青少年观众的兴趣。在她看来,科普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她在给小朋友种下求知种子的同时,也不断充实着自身的知识储备。

这个暑假,和宋晓阳一样收获满满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来自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们,纷纷申请成为省科技馆志愿讲解员,与青少年分享科学的乐趣,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今年1月,省科技馆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原科技学院、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校完成签约,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未来,会有更多大学生加入进来,在科普活动中点燃孩子们的科技梦想。(记者 师喆)

 农业教授巧送新技术

“李老师,你来看,我们香菇干燥生产线增加了两条!”汝阳县十八盘乡蒿坪村香菇种植户张颜召隔老远喊了起来,满脸兴奋。

他口中的“李老师”,是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瑜。正是在她的指导下,三年间,张颜召从不会种香菇到拥有香菇初加工企业,不但自己腰包鼓了,还带动全村村民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9月13日,记者联系上李瑜时,她刚刚结束和台前县一位种梨大户的通话。“他们咋都知道你的电话?”李瑜一笑,拿出一沓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册,册子的最后一页,清楚显示着李瑜的科普号、微信二维码和电话号码。

带上这些册子,李瑜每个月都往农村跑。有科技大集、科普讲座,在学校的支持下,她还组织河南农大的专家团队深入农村一线,针对农户在种植、加工和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持,已有超3000人次从中受益。

田间地头走得多了,李瑜发现,不少是共性问题,便留心记录,组织18位专家从农作物病害防治、农产品贮运加工、智能农业、养殖等10个方面,录制了“乡村振兴产业知识100问”系列视频,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样由李瑜主创的“乡村振兴产业知识百千问”微视频持续录制,这让她又萌发了“制作科普电影、让更多人获得科学知识”的想法。

经过一系列的筹划,9月,一部讲解面粉、食醋、大米等食品科学奇妙世界的农业科教电影,开始在全国69万个行政村公益放映。

在李瑜看来,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普的真正意义就是传递知识,解决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为农民增收、为土地增值、为效能增益。

如今,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李瑜工作室已经获批。未来,更多的科普服务将走进乡村,让更多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普红利。(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樊雪婧)

 青年中医科普治未病

730天、300多条的科普视频……一群青年中医创作的科普视频在网络上“圈粉”。

“懒人不一定是真的懒,可能是气血虚弱”“心弱的人,能吹空调吗”“影响孩子增高的误区,怎么辨别”……走进生活与大众坦诚相待,他们用科普的方式让大家“防病于未然”。

9月11日,记者走进郑州市金水区昭然中医馆,见到了“圈粉”背后的科普创作主力,这群年轻人想的是——有什么“高招”让深奥难懂的中医知识走进大众生活?

青年中医刘雪艳告诉记者:“科普的前提是能共情,好的科普一定是在生活中随时用得上。”于是,在刘雪艳的科普视频中,着重讲解她所擅长的儿科、内科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存在的临床误区,“以案说法”,让患者少走弯路。

青年中医刘佳怡也深有体会,对于调理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有时会遇到症状反复,或是因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放弃治疗。“这时候觉得非常可惜,其实再坚持坚持,治疗效果就出来了。”刘佳怡说,在这个时刻,科普给摇摆不定的患者吃下了“定心丸”。

“喜欢科普的中医,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就像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中医理念也是源于生活,让我们重新认识疾病。”一次来源于生活的科普经历让青年中医刘一帆记忆犹新。在逛早市时,她想到秋梨虽能润秋燥,但梨性偏凉,并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于是她在梨水中添加了熟普,并调和为一款秋季滋补茶饮。在发布这一创新配方后,立马收到网友的好评反馈。

“医生的医嘱有时候就是药引子,同样科普也能成为药引子,就是让大家能听懂可接受的方式,运用中医的智慧从生活中受益。”刘一帆说。

科普之路漫漫,在做科普的两年多里,这群青年中医也在不断成长。从中医经方中一遍遍学习、反复总结临床经验、努力从患者的角度揣摩出发,把中医知识生活化,以老百姓能理解共情的方式去科普,这群青年中医在科普的路上不断精进。(记者 李倩 见习记者 关茗元)

责任编辑:杨露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河南省政策

河南省 「代众查策小助手」 专线:0451-81320128 转816 邮箱:shitian@lr5.cn

为您推荐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项目 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项目
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大力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发展光伏发电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和装机比重双突破

河南省大力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发展光伏发电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和装机比重双突破

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 刷新通航以来最高纪录

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 刷新通航以来最高纪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