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数字化转型,生产、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图为该公司检测实验室。
数字化转型这笔钱,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慧玲觉得花得值。
“投入1000多万元,生产效率提升近20%。”1月10日,李慧玲说,软件和设备更新后,能实时掌握生产数据。
作为轨道交通减振领域的“领头羊”,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近10亿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保持领先的秘诀是啥?
“数字化转型!”李慧玲说,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订单增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她一直在琢磨数字化转型的事。
然而,缺人缺技术,成为转型中最大的“拦路虎”。
想都是困难,做都是办法。2017年,从事信息化项目管理十余年的刘旦生,入职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负责企业数字化转型。
“刚来时,生产管理全靠纸质文件传递、电话沟通,压根就谈不上数字化。”刘旦生说,“我们决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从关键环节入手。”
2018年,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入使用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起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流程。
建好了,用得好才是关键。刘旦生说,组织专项培训,开展督导检查,他们帮助员工克服各种困难。花了大半年时间,大伙儿才慢慢适应。
2019年,管理平台升级,公司将信息化延伸至车间,新增物料清单、成本管理等6个模块。“一期打好了基础。这一次,大伙儿适应得很快。”刘旦生说。
2021年,“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在宝鸡开展试点,数名专家走进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现场“把脉问诊”。根据专家指导,2022年,公司进行第三次管理平台升级,搭建起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方式,为决策赋能。
2024年以来,好消息不断传来:公司注塑中心入选2024年度省级智能制造项目,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二级认证……
“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宝鸡市工信局局长巨绪昌说,该公司探索出由易到难“小步快走”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自身收获改革红利的同时,还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陕西,同样收获改革红利的还有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
1月6日,走进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数字化转型让设备、生产、管理等实现高效连接。
“每个环节效率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一目了然。”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利军说,产出比、能耗等都有了明确数据,就像体检报告一样。
身处传统制造业,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研制的精密导轨及模组核心基础零部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活’得更好,就得数字化转型。”董利军说,数字化转型至少让公司节约经营成本5%,提高生产效率15%、资金使用率5%。
降成本、提效率,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一笔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然而,看不见的隐形收益,却在无形中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
“这其实是倒逼我们管理体系升级。”董利军坦言,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克服旧习惯,重塑生产管理流程,关键难点在于实操,尤其缺人才。
为了帮助企业顺利跨越数字鸿沟,陕西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提升千人培训工程,成立5个数字化特派员小分队,组织50名专家,服务100多户企业,开展“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
“特派员行动不仅送来了方案、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建立了专家库。”董利军说,数字化转型后,拓市场更有信心和底气了。最近,他正在和国际知名企业洽谈合作,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对方的销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特派员行动出具的诊断报告既详细又很有前瞻性,有些建议可以直接采纳,有些建议是未来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难题。”陕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主管杨博说,这可给公司节省了一大笔诊断费。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然而,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和价值链中低端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不少企业不是“不愿转”,而是囿于经验、技术、人才等因素“不敢转”“不会转”。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更是认知、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深层转型。”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孔宪光说,相较于大型企业的高容错率,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率完成这项任务。
为了寻找“最优解”,陕西从顶层规划、软硬件开发、人才培养等入手,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样本,先后涌现出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陕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案例。
目前,“551”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已完成213户企业的调研,并出具诊断报告,80%的服务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
“数字化转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省工信厅副厅长黄新波说,要强化政策引导和规范引领,完善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交流对接,打造行业标杆,拓展应用场景,从易到难、由点及面,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跨越数字鸿沟。(记者: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