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位推动、高点起步、高效推进,不断优化顶层设计 统一思想、坚定认识,坚定不移将康养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打造。 一是建…
坚持高位推动、高点起步、高效推进,不断优化顶层设计
统一思想、坚定认识,坚定不移将康养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打造。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省政府强化统筹,设立贵州省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康养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专题组。建立健全促进康养产业发展工作制度,形成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及其职责,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康养产业有序发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调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康养产业的目标定位、产业布局、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等,形成康养产业发展的总纲。鼓励各市州在全省统筹之下,结合区域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和优化完善“一核引领、两带支撑、多区联动”康养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贵阳市、安顺市以黔中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打造黔中国际康养中心和全省康养集散地,打通“集散地——资源库”的客流入黔路径;遵义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森林康养产业;黔西南州大力发展运动康养产业;铜仁市发展温泉康养、生态康养产业;六盘水市发展避暑旅游、气候康养产业;黔南州、黔东南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医药康养和生态康养产业。
着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形成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是康养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大做强康养产业的物质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优化交通条件。建设快速通道骨干路网,加快建成以贵阳为中心、联系周边省份的对外通道。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等重要经济圈的快速联通。推进衔接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一批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二是夯实配套设施。制定实施康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计划,充分发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快水电路气讯、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大力提升医疗水平。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推动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规模和专业能力。探索开放本省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超出其服务保障范畴以外的医疗产业市场,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康养产业体系
坚持集群化发展思路,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做长链条,加快形成一批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康养产业集群。
一是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升“森林康养·贵州乐享”品牌影响力,按照“一区四核多节点”的产业布局,加强现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管理,加快推进新基地的申报、建设,到2025年,提升建设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0个。大力吸纳具备先进理念的企业、集团投资贵州森林康养产业,引进国内优质医疗和康养资源,打造一批集诊、治、住、养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医疗康复基地,培育森林康养小镇和森林康养示范县,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管理有序、融合发展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将贵州建成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及国内知名森林康养胜地。
二是大力发展避暑旅居康养产业。发挥贵州山地气候凉爽优势和低纬度、亚高原适宜四季旅游的组合优势,利用民族文化、民俗民风,着力打造“全国退休老人4S店”,吸引老年群体旅居康养。依托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黔西南等度假旅游城市和度假型景区,高起点、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休闲康养和避暑旅游度假区。
三是大力发展温泉康养产业。充分挖掘省域内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管理有序、融合发展的温泉康养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温泉养生小镇、温泉度假城、温泉保健疗养基地,全面提升温泉康养基地专业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温泉康养品牌。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康养产业。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挖掘文化康养功能,发挥文化康养的支撑作用。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好民族节庆活动牌,着力开发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苗族“药王节”、布依族“六月六”等康养元素,支持创建以民族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康养度假区。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广度,大力开发多元化红色康养配套产品。优化升级食住行游购娱等硬件设施,充分利用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情境体验,高质量打造集健康养老、国学教育、温泉民宿、特色美食、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康养服务综合体。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康养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不断推动康养产业的市场主体、康养项目、康养产品不断丰富。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引进世界高端康养产业研发机构、总部或产业组织,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品牌康养机构,积极培育本地品牌康养机构,培育一批康养产业龙头企业。实施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康养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向养生、养老、康体、康旅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覆盖康养全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是不断做实康养项目。强化康养项目可行性研究,将康养产业项目立项与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探索建立康养产业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其中重点项目可由省政府给予专项支持。
三是推进康养产业创新。聚焦康养产业发展需求,推出创新产品和新型康养模式,培育形成康养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康养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完善康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全省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康养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孵化器。
大力打造并宣传推广“康养到贵州”品牌,扩大核心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将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品牌建设引领和推动产业发展。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起识辨度高、吸引力强、影响范围广的贵州康养品牌体系,打造省级区域康养品牌、市州康养子品牌和各产业康养分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康养产品品牌。
一是打造贵州康养主品牌。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依托贵州山地特色,对康养产业及产品进行精准画像,打造具有省域特征的康养品牌,并推动其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让“康养到贵州”理念深入人心,锻造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突出山地特色和生态优势,做好品牌标识物的设计,进一步强化品牌辨识度,推动品牌内涵与贵州特征深度关联。
二是打造地方康养子品牌。各市州围绕“爽爽贵阳”、“瀑乡安顺”、“中国凉都”、“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城市名片,打造地方康养子品牌,推进不同发展主题的布局、不同产业链条的架构,丰富康养产业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减少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损耗与无序。
三是打造各产业康养分品牌。开展全省康养资源大调研,对已开发、正在开发和具备开发潜力的各类康养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全省康养资源库,培育森林康养、旅居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民族医药康养等重点领域知名康养品牌,形成全地域、全产业的康养品牌体系。
四是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的宣传推广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移动自媒体、对外形象推介等方式,加强在长三角、成渝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进行系列品牌的宣传推介,特别是要利用好广东对口帮扶贵州的有利条件,积极开拓贵州康养客源市场、产品销售市场、产业投资来源。申请举办康养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传播康养理念、分享发展经验、汇集发展案例、推动政策落实的全国性平台,形成康养产业发展的理论制高点。支持贵阳市打造全国康养会展城,积极创办和承接层次丰富的专业会展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分论坛,研究并动态发布“贵州康养指数”,提升贵州康养知名度和影响力。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营造和优化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环境氛围
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良好的发展土壤,为康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及时制定旅居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民族医药康养等重点康养产业的发展标准,并及时调整、更新标准内容。根据康养产业业态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增加标准编制类目,最终建立覆盖广泛、类别完备的康养产业标准体系。依托标准体系和明确的产业分类,加快建设康养产业统计体系,明确相关统计指标,助力产业发展。鼓励康养企业根据实际建立企业标准,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上升为地方标准,并不断推动贵州标准成为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积极抢占标准制高点。
二是推进智慧康养服务。打造一体化的“贵州智慧康养公共服务平台”,做实管理端、企业端和客户端,实现政府公共信息、商户产品信息、客户需求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流程闭环,达成“一键通”的服务效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智慧康养公共服务模式。
三是加强全社会协同。依托省内专业高校及知名康养企业,组建贵州康养“智库”,深入开展康养理论研究,完善和明确康养产业分类,研究制定康养产业全景图和现状图,参与康养品牌建设以及康养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指导产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等,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鼓励企业组建康养产业社会组织,支持康养产业类社会组织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支持组建省市两级康养产业协会,支持行业协会参与康养产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
贵州省民政厅厅长彭旻:“康养到贵州”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代众查策立场,代众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