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丨 找准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丨
找准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意义尤为重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也对此进行安排部署,提出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这些必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要在深刻把握其内涵意蕴的基础上,找准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深化城乡改革联动,增强战略主动,保持历史耐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必然要求

顺应城乡演进规律、实现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跃迁的内在要求。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08%,比全国低8.0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1,比全国低0.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全省城乡发展尚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如何跨越产业梯度转移、非均衡发展的路径依赖,向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跃迁,城乡融合发展是不可逾越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命题。

拓展“两个确保”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环节。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2023年,全省乡村常住人口41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73.97万人,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是河南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尤其是每年约百万人的城镇化进程,对各类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空间广阔,使得河南成为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地。在城乡融合中充分释放超大规模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格局,既是拓展“两个确保”发展空间的必答题,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农业大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3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省内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也呈现扩大态势。目前,农业仍是全省1300万人就业的产业,农村仍是全省4100多万人常住的家园,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全面发展、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才会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意蕴

适应人口变动趋势,创新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伴随着人口负增长、城镇化、逆城镇化等趋势叠加,城乡在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加速重构,农户、村庄都将呈现加剧分化的走势。因此,深化城乡融合,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把握城乡人口变化、流动的态势和趋势,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及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发展、建设和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使乡村空间布局与城乡人口流动格局的动态变化相适应,形成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素供给等匹配机制。

突出乡村价值转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所承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不断上升,进而推动乡村功能的提升和乡村地位的攀升。因此,深化城乡融合,要加快构建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其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同时,探索建立城乡要素流动失衡熔断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粮食安全和乡村生态安全。

把握县域空间载体,提升县城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深化城乡融合,要注重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内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提升县城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所蕴含的理念和方法,加强乡村规划引领,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又要前瞻研判、适度超前,顺应乡村发展趋势,突破既有发展劣势限制,甚至化劣势为优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推动县域产业聚势赋能、县城扩容提质、乡村和美蝶变。

以做强县域富民产业为抓手强化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纵深推进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一批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强化县域统筹,坚持产镇(村)一体联动发展,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产村融合,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手工、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乡村富民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使农民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深化城乡改革联动。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在户籍、教育、就业、医保、住房、社会治理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增强城市吸纳力、承载力。持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运用财政支持、创投引导、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收入水平、城市福利共享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现代文明意识和素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和有偿退出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工伤保险、城镇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市民化后顾之忧。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联农带农。着眼过渡期后的政策衔接并轨,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大力培养乡村人才,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统筹高素质农民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训、乡村工匠培育等培训计划资源,大力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以及乡村工匠大师等,加快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工人。鼓励“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吸引在外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创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者 陈明星 系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中企查策立场,中企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河南省政策

河南省 「代众查策小助手」 专线:0451-81320128 转816 邮箱:shitian@lr5.cn

为您推荐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包保联系 工作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包保联系
工作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的通知

河南“单一窗口”上线企业数字化服务专窗 豫企出海有了“数字决策大脑”

河南“单一窗口”上线企业数字化服务专窗
豫企出海有了“数字决策大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