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银川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有关部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各直属学校(单位): 《银川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经2021年11月17日银川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有关部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各直属学校(单位):

《银川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经2021年11月17日银川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银川市教育局

                                                       2022年1月29日

银川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为了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目标,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银川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的成就进一步厚实了发展积淀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银川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有市属高校1所,在校学生4289名,教职工239名;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27所,在校普通高中生55725名,教职工5713名;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4324名,教职工1637名;义务教育中小学(不含特殊教育)258所,在校学生286516名,教职工14327名;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788名,教职工173名;幼儿园466所,在园幼儿98688名,教职工12816名。其中全日制民办学校23所,涉及各类教育;各类培训机构1236所。多元办学协调发展关注公平聚焦质量,银川教育发展跨入新时代的第一步迈得稳走得实。

1.教育体系持续完善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进一步稳固。多措并举,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上持续加力,五年来新增幼儿园51所,新增学位19920个;全面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要求,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1%,普惠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10.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水平通过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复验,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小学六年巩固率稳定在104.6%,初中三年巩固率上升到99.8%。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清晰。在全区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班、体育班、国际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就学需求。中高职产教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中职在校生规模与普高大体相当,8.6亿元的政府及社会投资保障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以特色骨干专业引领特色学校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机关建设,以学习型机关辐射学习型社区建设,以学习型社区建设孵化学习型家庭;以促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成长为核心的继续教育扎实开展,以各级老年大学为依托的老年教育方兴未艾,以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的社区教育全面开花,创业就业能力培训提档升级。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和质量逐年提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民办教育有序发展,文明城市创建促进了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1.2年。

2.教育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了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健全了教育系统基层各级党组织,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基层工作全覆盖。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服务”,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三全育人”的实践中践行落实教育初心。教育行风更加清新。以从严治党引领教育行风建设。从严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治理了民办教育收费、招生和在职教师有偿家教乱象。将师德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评选表彰了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放管服”成效更加凸显。全面落实“三个清单”制度。分级归口教育审批,构建起了权责统一的教育治理模式。探索推进了管办评分离机制。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多措并举提升了教育服务的能力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教育投入更加充足。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27.1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15.7%左右;社会资金用于各类教育的投入达到了2.7亿元,为各类民办教育规范运营提供了资金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得到保障,累计投入达到1100余万元,人均871元。办学条件更加完善。累计投资46.71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48所。教师队伍更加优化。畅通教师补充机制,严格落实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计划、选调选聘等制度,深化“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推广“三名”工作室模式,落实“国培计划”,借助“京银合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交流。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通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等政策激励教师交流。教育扶贫更加精准。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全方位拓展“志智双扶”模式。校园内外更加安全。健全了校园内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了校园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推行安全责任网格化、安全教育课程化、日常巡查制度化、应急演练常态化。加大校园安全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三防”水平。校园安全监控设施和一键式报警、“互联网+学校安全”平台推进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配齐配足校园保安,聘请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与卫健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医教联合体”的防控机制,共建平安校园的合力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更加有效。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联动育人格局不断完善。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全面实施,艺术节、运动会、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每天锻炼1小时充分保证,近视防控得到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最美凤城少年”脱颖而出,“日行一善”的德育品牌已转化为一种社会习惯,教育成果对社会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3.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

人人共享的教育服务,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幼有所育随着学前教育“5080”目标实现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校际差异、城乡差异的困境正在破局;高中教育全面普及,普通高中多样化、中高职人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圆了更多学子的大学梦;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不同群体各求所需,学有所教成为现实。人人均等的教育机会,强化了群众的公平感。深化招生入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政策,优化公办学校片区划分,率先在全国实行民办初中100%电脑随机录取。实施中考网上录取方式改革,构建阳光、透明、平稳、高效的中考招生秩序。建立了中职学校网上招生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公开的选择。不断做大的优质“蛋糕”,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全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借助“京银合作”平台,推进首都带首府、首府带县乡合作发展,引进借鉴的首都理念和首都模式成为银川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巩固扩大集团化办学成果,大力实施科研兴教,深化“一师一优课”、“推进课堂变革”等品牌教研,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迈入“十四五”之际,中央深改委、教育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减轻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强化思政课教学等进行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方向性引导、政策性支撑,释放出了一大波改革红利,创造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十四五”,是建设宁夏黄河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先行区建设的关键期。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决定了其在先行区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行区建设,教育先行不可或缺,优先发展必将获得全方位的支撑与保障。先行区建设是宁夏的殊荣,必将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在宁夏黄河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先区建设中,以首府担当和首府责任走在前、作表率,自身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多年来“受教育在银川”品牌形成的教育资源“洼地效应”和“磁吸效应”,为首府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孕育了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问题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银川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全局看,一是银川作为城市首府,与全国首府城市的教育情况相比,在体制机制、治理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质量诸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与首府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服务首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尚需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二是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市域内各县(市)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协调发展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呈明显短板,制约了全市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三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教育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任重而道远。从局部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后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短缺,质量有待提升;人口政策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义务教育在不断扩容的情况下教师缺编严重;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十分薄弱;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创新用人机制面临巨大挑战。二是教育发展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升市场对接能力需要提供能够对接市场的实验实训条件;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需要教育设施设备全面升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后收回的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标准化建设急需全面推进;改进体育、美育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需要与之配套的保障条件提标进档;“互联网+教育”的迭代更新也需要持续资金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保障能力面临较大压力。三是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社会、市场、产业的需求期待存在差距,深化融合发展面临着机制体制突破上的挑战。四是高考改革将引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科学设计并推进教育的系统化改革,对教育治理能力形成了巨大考验。五是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是一个教育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需要更科学的统筹规划,更浓厚的氛围共识,更有效的协调推进,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统筹施策,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优质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为银川市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做表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将教育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报国的有用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将改革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坚持统筹推进。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统筹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大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总体实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5年,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互融、互通、互动、互鉴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有新提升。学前三年户籍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普惠率达到92%,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60%;普及普惠县(市)区比例达到80%以上。按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评估标准合格园比例达到100%,优秀园比例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新进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比例达到50%,控辍保学机制更加完善,小学六年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保持在96%以上。

——特殊教育覆盖有新拓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逐步延伸并取得成效。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新突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平稳落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教育的优质化、特色化和可选择性更加明显。

——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有新成效。中高职一体化人才成长通道更加畅通,办学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的能力大幅提升,形成具有银川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习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人人好学、人人皆学的氛围进一步浓厚,终身学习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环境进一步成熟,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2年。

——教育治理呈现新格局。教育治理迈向现代化,党全面领导下的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有效,形成与首府城市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0 100 约束性
2.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80 85 预期性
3.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 85 92 预期性
义务教育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6 98 约束性
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比例(%) —— 5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 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4 96 约束性
职业教育 7.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50.3 55 预期性
8.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40.5 45 预期性
高等教育 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4.7 60 预期性
特殊教育 1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5 96 约束性
11.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35 42 预期性
教育贡献 12.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5 15 预期性
1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2 约束性

三、发展策略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面向人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落实德育为首

全面落实新时代德育工作内容。以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为核心,认真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加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法治素养,形成勤勉善良、好学上进、勇敢乐观、奉献担当、敢于创新的良好品格和健康人格,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创新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思政一体化,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尊重教育思政工作、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推进工作体系。坚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扎实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不断创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纳入到育人体系中,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探索丰富德育工作实践。以创先争优激发德育工作活力,继续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创建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化“童心向党”“最美凤城少年”“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强化青少年争优创优的内驱力。创新节庆德育功能,强化组织德育功能,增强德育实效。发挥党领导下的少先队、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功能。

2.培育健全人格

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体育和健康课程,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场馆、器材配备标准化建设;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推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落实体教融合,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严控学生近视发生率。推进中考体育改革。

实施美育提升行动。落实美育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加强美育教师的配备,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社会优秀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的模式。实施美育场馆设施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发展推进机制和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

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构建校园、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

3.推进创新教育

大力倡导创新素养教育。推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把创新素养教育贯穿素质教育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在走班制、选课制的教学组织模式下为学生留足创新实践的空间,注重实验教学。

大力推动创新实践。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障激励机制,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推动科技特色学校建设,分学段布局建设一批校园创客实验室、科技馆、智能科普基地,对接前沿科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

(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供给足,质量高,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未来须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上持续发力,在质量提升上久久为功。

1.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多途径扩大资源供给。坚持政府主导,以县为主,有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坚持以公办园发展为主导,以民办园为补充,未来五年规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7所,新增学位2.6万个,其中城市区63所,增加学位2.5万个,在扩大资源供给的过程中重点解决局部人口密集区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多举措提升保教质量。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五年内完成至少两轮的教师全员专业培训和园长的任职提高培训,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全员补偿培训率达到100%;支持师范院校与优质幼儿园协同建立培训基地,强化专业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争取在“十四五”末全市规范办园优秀率达到80%以上。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均衡基础。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镇大班额、大校额、生均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校际均衡;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严格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城乡均衡。规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6所,增加学位10.9万个,其中城市区80所,增加学位9.8万个。

全面提升质量,实现优质发展。深化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科学精准地落实教师、学生减负的各项措施,把控辍保学的成果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3.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全方位推进,促进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以评价为导向,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导向,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工作;以学分管理为导向,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以效率为导向,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

全方位保障,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新建普通高中学校5所,逐步实现普通高中校舍条件达标和标准班额办学;完善普通教室和功能室配套建设,创造性的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和教师培训力度,使师资配备与教师能力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等方面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行动,培育一批科技、艺术、体育类特色高中。强化评估督导,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

4.全面提升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

推进民族教育高水平发展。落实各项民族教育政策,确保各级各类民族教育的普及程度不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按照学校美、质量优的标准,把民族地区的学校办成民族团结教育的窗口。广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工作。

高标准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学校教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教育和送教上门教育四级网络,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实施各学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重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建立随班就读学生单独核拨公用经费制度。按标准配齐配足师资,探索康复、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实施特殊教育领域体教融合,注重开发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潜能。

高水平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建立与监护人的沟通机制;坚持“两为主”原则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落实军人子女、烈士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机制。

5.全面优化基础教育发展生态

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和工会、教代会制度以及财务监管制度,依法维护举办人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开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引导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开展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鼓励民办学校探索开发特色课程,培育特色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做特做强。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属地原则,健全工作机制,严管与规范相结合,扶优与治乱齐步走,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素养提升需求提供高质量校外培训的同时,坚决治理学科类培训乱象,切实减轻学生校外负担。以全面落实“双减”规定和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规定为抓手,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工程

全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发展方式和办学模式的转变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对接产业和职业的能力,为增强城市“双创”实力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多元办学,优化职教发展布局

推动建立职教办学新格局。承接国家、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地,结合银川实际,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职教发展格局。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规范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试点探索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建设。

扶持强化差异化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银川职业技术学院、灵武市职教中心两个中职龙头示范校,加快推进永宁职教中心改造升级,在贺兰县探索推进教企融合、产教对接的职教发展模式,在全市形成既能满足教育需求、又具产业和市场对接能力的职教布局。

2.多措并举,增强职教发展实力

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发展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互通、资金互补、数据联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突出发展特色,增强差异化发展优势。

强化发展保障,增强发展后劲。重点建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投入,实施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与学校骨干专业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场地和设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实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及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建立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3.德技兼修,提高职教育人质量

立德为先,注重技能。突出职教特色,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侧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强化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建立德技并重的学生评价机制。提升人才需求对接能力。落实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重视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实践不少于6个月;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立足源头,释放职改红利。完善中职招生机制,将中职招生纳入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鼓励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学校。推动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入自治区“双高计划”。

融合发展,形成双赢效应。引导中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开放实验实训场地,设立“职业体验日”,引导中小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施控辍保学职教纾困计划,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和接受职业技能学习。探索普职融通发展新模式。

4.多方联动,深化职教融合发展

对接企业需求,推进职教供给侧改革。建立校企沟通对接机制,畅通人才需求信息,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不断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紧盯银川产业集群,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进供给侧改革。

引导企业参与,推进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共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

提供政策支撑,保障产教融合有序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做好与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实施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工程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全民向学、人人皆学的良好氛围和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建设新时代学习城市。

1.拓展社会化学历教育。充分发挥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开放教育等面向社会人员的学历提升教育机制的功能,完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机制。宣传落实好国家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学校的政策,通过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加强市县两级考试中心建设。

2.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持续推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完善继续教育平台,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平台,确保为退役军人和武警官兵、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就业再就业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服务。

3.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立足社区,落实好社区教育的基本任务。努力满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

4.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各级老年大学,示范引领老年教育高水平发展;引导组织老年人进入“老年开放大学”或“网上老年大学”;推进养教结合,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推动文化体育科技资源面向老年教育的深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引导鼓励老年人在科学普及、未成年人教育、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教。

5.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评价考核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两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扎实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培训。

6.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增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深化书香银川建设。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功能。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五)实施教育改革创新工程

聚焦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持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办学模式,以改革促发展。

1.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政府统筹,落实权力清单。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机制,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精神,明确权力清单并认真落实,重点做好教育规划布局、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源保障等事关教育发展重大事项的统筹,切实把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落实到位,形成充满活力的责任机制。

部门协调,夯实监管责任。厘清监管事权,全面梳理监管事项,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措施、监管依据、处理方式等内容。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同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全面推进监管执法公开。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树立服务学校的理念,出台政策、投入资源为学校办学提供全面支撑,严格把关各类检查评比、“进校园”活动等;树立服务学生、教师、家长的理念,努力创办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四赢的高质量教育。

2.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有效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完善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分学段突出育人导向。完善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克服“五唯”顽瘴,坚决纠正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完善学生评价,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成才观。

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创新评价工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对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结果、学校评价结果、教师评价结果在各类绩效评价及选人用人机制中的互鉴互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推进科学评价。科学使用国家、自治区的评价标准,创新制定相关领域的评价标准,促进特色发展。改进评价方式,大力推动发展性评价,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关注起点,促进自我认识,重视过程,形成自我激励,强调结果,追求自我成功,促进不同个体的增值性发展。

3.全面深化科研兴教

完善教研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整合资源,规范设置教师发展中心,筹备建设银川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形成机构上下对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研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优化教研模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创新工作方式,突出教研重点,加强全面育人研究,深入开展“五育”融合发展的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加强思政课教研,强化思政课课程落实、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模式、思政课教材开发和思政课评价研究;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强化课程实施和开发研究、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完善教研保障机制。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的标准遴选配备专业教研人员,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优化教研队伍年龄结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推行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和教研员退出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提升教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不断创新办学模式

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强集团化办学的机制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一体化考核评价模式,推进核心理念、师资队伍、管理机制、评价考核深度融合,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实现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巩固深化闽宁教育合作。深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合作,通过挂职实践、跟岗提升等方式,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培训机制;深化校际结对帮扶合作及资源共享合作,推动闽宁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拓展合作领域,推进两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合作有新突破。

深入推进京银教育合作。进一步优化首都带首府、首府带县乡的合作发展模式,扎实推进落地项目的实施,在“互联网+教育”、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基础教育综合质量评价、联盟式集团化办学、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等项目合作上取得重大成效。形成首府辐射地市、首府带动县区、县区辐射乡镇的强有力的优质教育辐射带动发展效应。

有序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国际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接收国际学生的能力。扩大人文交流,规范开展国际研学活动,提升师生人文交流能力,培育正确的国际教育观。

(六)实施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师德为魂、能力为本、管理为要、地位为基,激发教师队伍建设活力,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

1.持续开展铸魂树德行动

党建引领铸师魂。深化“四比三优两满意”工作机制,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党员“双培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学生的“四个领路人”。

内外兼修强师德。坚持教育为主,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中,形成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典型引领,发挥榜样效应;坚持以评促修,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将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严肃查处违规有偿补课、违反课堂讲授纪律、学术不端、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等师德失范行为。

2.扎实推进固本强基计划

持续保持合理增量。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用足用活编制政策。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重点补足配优思政、体育、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创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教师总量不足的用人新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支持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引进高端人才。

持续优化增值存量。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继续深化“塞上名师”、“凤城名师”培养,优化“三名”工作室模式,扩大引领效应;扎实推进“青蓝计划”,建立校、县、市跨区域、跨层级的“青蓝”结对机制,落实新入职教师“起航计划”,形成梯级衔接、上下贯通的教师培养成长模式;完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规范落实骨干教师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善校本培训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确保每位教师5年内培训不少于360学时;用好“京银”、“闽宁”教育合作机制;全力打造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高质量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科学评价教师,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激发教师职称制度活力;落实5年一周期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探索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

3.实施幸福教师护航行动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形成尊师重教的政治共识;加大宣传力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展现教师新时代风貌的真人真事,发挥融媒体优势,广泛传播尊师重教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幸福指数。

全面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和学生管理权,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落实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健全优秀教师疗养制度和困难教师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教师荣誉、荣休制度,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

4.实施教育领航计划

实施领航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完善校长聘任制,健全校长任期和落实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和上级管理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管理新机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任用机制。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新机制。

实施领航能力提升计划。落实幼儿园、义务教育中小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校(园)长《专业标准》。完善干部培养培训机制,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落实在任校长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后备干部培训,以集中培训、挂职跟岗、交流任职等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名校长工作室”为依托,实施干部队伍建设的“青蓝工程”。

(七)实施互联网+教育优化工程

巩固提高“三全两高一大”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5G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模式变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1.优化硬件支撑

建成银川智慧教育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教育管理、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成长的智慧化变革。

提升“三通”水平。优化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校通”接入带宽水平,全市各类学校(园)互联网带宽达到200M以上,500M以上宽带入校的比例达到60%,1G以上带宽入校比例达到40%,实现5G环境下的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全市所有学校(园)全部实现“班班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互联网入班带宽不低于100M,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互联网入班带宽不低于300M;持续更新升级校园内“人人通”支撑硬件需求。

升级智慧校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提升支持“三个课堂”模式的硬件支撑能力;增加智慧教室建设数量,探索推进5G环境下AR/VR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发挥标杆示范校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校园、宁教云APP普及应用。“十四五”末实现6个县(市)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能力建设全部达到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标准。

2.优化资源供给

优化“双优云桥”项目。深化与项目实施方首都师范大学的合作,全面推进双师课堂、共读工程、STEAM 课程、“互联网+创新素养”、“互联网+课堂推变”等项目落实落地,完善全市共享机制,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优化“三个课堂”应用模式。鼓励各县(市)区、市属校(园)探索区域内资源整合模式,按需搭建适合本地应用的“三个课堂”模式,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本土本地资源的上线供给,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本土资源库。

3.优化应用能力

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培计划,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行动试点工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全面有机融合,继续扎实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试验区工作。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开齐开足开好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探索,不沉迷网络。探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应用。

4.拓展应用领域

开展“智慧党建”。对接学校“智慧党建”自治区级信息化平台和手机客户端,提供理论学习、党务工作、交流互动、信息收集、实时监管等精细化服务,建强网上战斗堡垒,打造网上“党员之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治教向网络空间延伸。

实施“智慧思政”。对接融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含幼儿园)德育工作平台(“益思网”),开设时事政治网络课程,加强党情、国情、区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打造网络育人品牌课堂,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政工作新格局。

建设“智慧校安”。推进智能安防系统“双覆盖”,建立与主管部门数据同步,与公安部门安防系统互联互通智能化安防体系,实现智能化巡查、智能化监控、智能化预警,增强处置的及时性。

服务教育治理。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的数字教学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八)实施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以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依法治教为重点,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推进教育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1.全面落实党管教育

完善党管教育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全覆盖,形成党管教育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格局。

完善党管教育的工作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四有好老师”的排头兵。

2.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深入地开展《宪法》、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把依法治教作为校园普法的重要内容,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推进学校治理法治化建设,打通教育法治化的最后一公里。

扎实推进法治实践。健全教育依法决策机制,对涉及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工作机制。依法促进各类教育规范发展,依法审批,把好准入关;依法开展评估、年检等过程性管理,履行好监管职责;依法开展教育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司法援助机制,完善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

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探索实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落实校内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校园(长)负责制,加强校内日常安全管理。教育预警与干预制止相结合,预防与打击相结合,强化学校维权责任,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制

强化基础保障。按规定配齐配足专职安全保卫人员,不断提升校园安保工作专业化水平;完善推广学校、社区、家长合作建立“护校队”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学校安保队伍;强化警校共建,扩大干警、交警“护学岗”覆盖面;完善“医教联合体”。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全市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综合平台。落实经费保障。

3.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完善各级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对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指导,形成上下贯通的独立行使教育督导职能职责的体制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督学,完善兼职督学聘任及督学任期任届制度,健全督学考核、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督导结果使用、结果公示公告和报告制度,形成完整的结果反馈、督促整改、跟踪复查、结果通报的闭环流程,建立表彰奖励、约谈问责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强化督政,完善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开展与保障教育发展要素有关的专项督导,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督学,坚持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和日常督导相结合,扎实落实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强化监测,加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研究应用;探索完善银川市高中学业水平监测和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模式,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价市场。优化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统筹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部署规划各阶段工作的实施,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决策支撑。分解细化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把规划实施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强化责任意识担当,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加大投入,建立保障机制。完善财政保障,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坚持项目拉动,对接国家、自治区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做好项目储备,有针对性地争取更多的发展项目落地;着力弥补教育发展短板,加强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教育项目规划落实,优先安排“互联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推动全市教育发展。拓宽教育投资渠道,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出资、捐资办学。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实施教育经费绩效管理,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统筹,建立落实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各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工作执行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充分调动县(市)区级积极主动性,形成市(县)区联动、多部门协作的机制。各县(市)区、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对接规划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年度推进,分阶段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建立规划修正调控机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控规划目标,紧跟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步伐,科学推进规划的实施。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动员全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形成落实“十四五”规划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良好舆论氛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中企查策立场,中企查策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政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政策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银川市政策

银川市 “代众查策小助手” 专线:0451-81320128转807 邮箱:daizhongshangdazhongchua@lr5.cn

为您推荐

打破技术壁垒 推动产业升级 银川经开区智能装备企业向“新”而行

走进TCL中环位于银川经开区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可以看到行业内拉制的首根长度为6.2米、重量超过1吨的超长单晶硅棒;超大尺寸却又“薄如纸”的光伏硅片;以及自动化率达到100%的方棒“黑灯车间”……2023年10月,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TCL中环晶体六期智慧工厂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实现了从硅料到成品发货的全自动化流程。

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厦门市2024年秋季幼儿园招生工作意见的通知

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厦门市2024年秋季幼儿园招生工作意见的通知

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的通知

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通知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通知

返回顶部